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jīng)典名著

韓非子·說疑原文與翻譯

[移動版] 作者:韓非子

 

若夫周滑之、鄭王孫申、陳公孫寧、儀行父、荊芋尹申亥、隨少師、越種干、吳王孫?、晉陽成泄、齊豎刁、易牙,此十二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義,進(jìn)則掩蔽賢良以陰暗其主,退則撓亂百官而為禍難;皆輔其君,共其欲,茍得一說于主,雖破國殺眾,不難為也。有臣如此,雖當(dāng)圣王尚恐奪之,而況昏亂之君,其能無失乎?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故周威公身殺,國分為二;鄭子陽身殺,國分為三;陳靈身死于夏征舒氏;荊靈王死于乾谿之上;隨亡于荊;吳并于越;知伯滅于晉陽之下;桓公身死七日不收。故曰:謟諛之臣,唯圣王知之,而亂主近之,故至身死國亡。

至于西周的滑之、鄭國的公孫申、陳國的公孫寧、儀行父、楚國的芋尹申亥、隨國的少師、越國的種干、吳國的王孫額、晉國的陽成泄、齊國的豎刁、易牙等,這十二個人作為臣子,都是見小利而忘法紀(jì),進(jìn)則埋沒賢良去蒙蔽君主,退則擾亂百官而興禍作亂;都輔佐他們的君主,迎合君主的欲望,假如能取得君主的一點歡心,即使敗壞國家、殘殺民眾,也不難辦到。像這樣的臣子,即使是圣明君王也伯被奪權(quán),何況昏君亂主,能不失去權(quán)柄嗎?有這些臣子的君主,都身死國亡,被天下人恥笑。所以周威王被殺,國家分成兩半;鄭君子陽被殺,國家一分為三。陳靈公死于夏征舒之手,楚靈玉死在乾溪之上,隨國被楚國所滅,吳國被越國吞并,智伯被消滅在晉陽城下,桓公死后六十七天不得收殮。所以說:阿諛奉承的臣子,只有圣明君主才能識別,而昏君亂主卻去親近他們,因而落到身死國亡的地步。

圣王明君則不然,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在焉,從而舉之;非在焉,從而罰之。是以賢良遂進(jìn)而奸邪并退,故一舉而能服諸侯。其在記曰:堯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啟有五觀,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誅者,皆父兄子弟之親也,而所殺亡其身殘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國傷民敗法類也。觀其所舉,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或在囹圄緤紲纏索之中,或在割烹芻牧飯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賤也,以其能,為可以明法,便國利民,從而舉之,身安名尊。

圣王明君就不是這樣,選拔臣子時,對內(nèi)不回避自己的親屬,對外不排除自己的仇敵。正確的,就據(jù)以任用;錯誤的,就據(jù)以處罰。因此,賢良的人就得到進(jìn)用,而奸邪之臣都被斥退,所以一舉就能使諸侯臣服。在歷史典籍的記載中,堯時有兒子丹朱,舜時有兒子商均,夏啟時有兒子太康等五人,商場時有孫子太甲,武玉時有弟弟管叔、蔡叔。這五個帝王懲罰的,都是自己的父兄子弟一類的親屬,為什么要使他們家破人亡受到懲罰呢?因為他們禍國殃民,敗壞法治。請看圣王選拔的人,有的隱居在山林洞穴之中,有的囚禁在監(jiān)獄桎梏之中,有的從事宰割烹調(diào)、割草放牧、喂牛等活計。然而明君不嫌棄他們地位卑賤,因為他們的才能,可以彰明法度,有利于國計民生,據(jù)此選拔他們,君主地位得以鞏固,聲望得以提高。

亂主則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國,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國亡身死。不明于用臣也。無數(shù)以度其臣者,必以其眾人之口斷之。眾人所譽(yù),從而悅之;眾之所非,從而憎之。故為人臣者破家殘賥,內(nèi)構(gòu)黨與、外接巷族以為譽(yù),從陰約結(jié)以相固也,虛相與爵祿以相勸也。曰:“與我者將利之,不與我者將害之。”眾貪其利,劫其威:“彼誠喜,則能利己;忌怒,則能害己。”眾歸而民留之,以譽(yù)盈于國,發(fā)聞于主。主不能理其情,因以為賢。彼又使譎詐之士,外假為諸侯之寵使,假之以輿馬,信之以瑞節(jié),鎮(zhèn)之以辭令,資之以幣帛,使諸侯淫說其主,微挾私而公議。所為使者,異國之主也;所為談?wù)撸?左右之人也。主說其言而辯其辭,以此人者天下之賢士也。內(nèi)外之于左右,其諷一而語同。大者不難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祿以利之。夫奸人之爵祿重而黨與彌眾,又有奸邪之意,則奸臣愈反而說之,曰:“古之所謂圣君明王者,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構(gòu)黨與,聚巷族,逼上弒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yù)之。察四王之情,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亂之兵也。然四王自廣措也,而天下稱大焉;自顯名也,而天下稱明焉。則威足以臨天下,利足以蓋世,天下從之!庇衷唬骸耙越駮r之所聞,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鄭,單氏取周,易牙之取衛(wèi),韓、魏、趙三子分晉,此六人者,臣之弒其君者也!奔槌悸劥耍慌e耳以為是也。故內(nèi)構(gòu)黨與,外攄巷族,觀時發(fā)事,一舉而取國家。且夫內(nèi)以黨與劫弒其君,外以諸侯之讙驕易其國,隱敦適,持私曲,上禁君,下?lián)现握,不可勝?shù)也。是何也?則不明于擇臣也。記曰:“周宣王以來,亡國數(shù)十,其臣弒其君取國者眾矣!比粍t難之從內(nèi)起與從外作者相半也。能一盡其民力,破國殺身者,尚皆賢主也。若夫轉(zhuǎn)身法易位,全眾傅國,最其病也。

昏君亂主卻不是這樣,他們不了解臣子的思想行為,卻把國家大權(quán)委任給他們,所以輕者君主名望下降、國土喪失,重者國家滅亡、君主身死,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任用臣子。不能用法術(shù)來衡量臣子,必然根據(jù)眾人的議論來判斷他們的好壞。眾人稱贊,就跟著喜愛;眾人誹謗,就跟著憎惡。所以做臣子的不惜破家費財,在朝廷內(nèi)結(jié)成同黨、在朝廷外勾結(jié)地方勢力來制造聲譽(yù),用暗中訂立盟約來加強(qiáng)勾結(jié),用口頭上封官許愿來給予鼓勵。說什么“順從我的就能得到好處,不順從我的只能得到禍害”。眾人貪圖奸臣給的利益,又迫于他的威勢,從而認(rèn)為:“他真能對我高興,就會讓我得到好處;對我猜忌惱怒,就會傷害我!北娙硕?xì)w附他,民眾也靠攏他,把一片贊美聲傳遍全國,上達(dá)到君主那里。君主又不能弄清楚實情,因此認(rèn)為他是賢人。奸臣又會派出詭詐的人,在外充當(dāng)別國寵信的使者,把馬車借給他,給他瑞節(jié)使人相信,教他外交辭令使他莊重,用貴重的禮物資助他,讓他作為外國使者來游說本國君主,暗中夾帶為奸臣說話的私心而議論公事。為誰做使者呢,是為別國的君主;為誰講話呢,是為君主左右的奸臣。君主喜歡使者的話,認(rèn)為他講得頭頭是道,從而認(rèn)為他稱贊的奸臣是天下的賢士。國家內(nèi)外對于君主左右的那個奸臣,都異口同聲地暗示君主:重者要君主甘愿卑身讓位而居其下,輕者賞賜高爵厚祿使奸臣得利。奸臣位高祿厚,黨羽越聚越多,又有篡奪君權(quán)的野心,其他黨羽就變本加厲地迎合他的心意,勸他說:“古代的所謂圣明君主,并不是父子兄弟依次傳授王位;而是依靠在朝廷內(nèi)結(jié)成同黨,在朝廷外勾結(jié)地方勢力,威逼和殺害君主而謀求大利的。”奸臣問:“怎么知道是這樣的?”黨羽就說:“舜逼迫堯,禹逼迫舜,湯放逐桀,武王討伐紂。這四個王,都是作為臣子而殺了自己的君主,天下卻都稱贊他們?疾焖膫王的思想,是出于貪得天下的野心;衡量他們的行為,是使用了暴亂的武力。然而這四個王雖說自管擴(kuò)充勢力,天下的人卻稱贊他們了不起;自管顯耀名聲,天下的人卻稱贊他們很高明。這樣,威勢足以凌駕天下,利益足以壓倒一世,天下人都順從他們!庇终f;“根據(jù)現(xiàn)在知道的,田成子奪取齊國,司城子罕奪取宋國,太宰欣奪取鄭國,單荼奪取周國,易牙奪取齊國,韓、趙、魏三家分晉,這八個人,都是臣子殺死自己的君主而立的!奔槌悸牭竭@些話,急忙豎起耳朵點頭稱是。所以在朝廷內(nèi)結(jié)成同黨,在朝廷外勾結(jié)地方勢力,窺測時機(jī),發(fā)動政變,一舉而奪取國家政權(quán)。再說,對內(nèi)利用黨羽挾持或殺害君主,對外利用諸侯勢力來顛覆自己的國家,背離正道,心懷陰謀,對上鉗制君主,對下擾亂法治,這樣的奸臣,是數(shù)不清的。這是什么原因呢?就在于君主不懂得選擇臣子。史書記載說:“周宣王以來,亡國的就有幾十個,其中臣子殺死君主而奪取國家政權(quán)的所在多有!蹦敲吹渷y從國內(nèi)產(chǎn)生和從國外興起的各占一半。能集中民力抵抗禍亂,即使國破身死,還都算是賢明的君主。至于改變法令,君臣易位,把整個國家和全體民眾拱手交給別人,這才是最大的錯誤。

查看更多韓非子資料
隨機(j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