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石匱貯五谷 》“太和門丹墀下有石匱”原文與翻譯
太和門丹墀下有石匱,莫知何名,亦莫知所貯何物。太和門的臺階下,有個石匣不知叫什么名,也不知里面裝著什么東西。
德慎齋前輩(慎齋名德保,與定圃前輩同名。德眘(音:shen)齋先生(眘齋名德保,與定圃前輩同名。
乾隆壬戌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乾隆七年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
故當(dāng)時以大德保小德保別之云)云:圖裕齋之先德,昔督理殿工時,曾開視之。所以當(dāng)時以大德保與小德保來區(qū)別他們)說:“圖裕齋的先父曾經(jīng)負責(zé)管理修葺工程,曾打開看過。”
以問裕齋,曰:“信然。其中皆黃色細屑,僅半?yún)T不能滿,凝結(jié)如土坯。諦審似是米谷歲久所化也。”我問裕齋這件事,他說:“確實是這樣,里面都是黃色的細末,只有半匣,凝結(jié)在一起像土坯,仔細看好像是糧食年歲長了變成這樣的。”
余謂丹墀左之石闕,既貯嘉種,則此為五谷,于理較近。我認為臺階左邊的石闕既是貯放良種的地方,那么這個石匣中裝的是糧食,較為合理。
且大駕鹵部中,象背寶瓶,亦貯五谷。況且在圣駕的儀仗中,象背寶瓶里也裝有五谷。
蓋稼穡維寶,古訓(xùn)相傳;八政首食,見于《洪范》。大約稼穡最珍貴,這古訓(xùn)代代相傳;周代八種政事中,“食”放在首位,這見于《尚書·洪范》。
定制之意,誠淵乎遠矣。規(guī)定制度的原意,由來確實是十分久遠了。(制定制度時考慮得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