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 > 二冊

《鴻門宴》課文鑒賞說明

[移動版] 作者:佚名

《鴻門宴》課文鑒賞說明

一、主旨和情節(jié)

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后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終結(jié)。這樣說,是因為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后余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于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fā)展重要關(guān)頭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

文章先指出劉、項兩軍的駐地及雙方兵力,表明項羽占有絕對優(yōu)勢,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動均與這個背景有關(guān)。斗爭起因是曹無傷告密。項羽聽說“沛公欲王關(guān)中”,冒犯了他的尊嚴,當即決定進攻劉邦;他的主要謀士范增乘機揭露劉邦的野心,也力主進攻。二人認識上的差異,預示著他們對劉邦將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

戰(zhàn)爭似乎已經(jīng)迫在眉睫,卻忽然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項伯為報私恩夜訪張良,勸他逃走,而張良反以“為韓王送沛公”為借口,將消息通知了劉邦。劉邦于是拉攏項伯,以謊言為自己辯護。項伯同意調(diào)停,并囑咐劉邦“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由是而有鴻門宴上的斗爭。

第二部分(第3~4段),寫鴻門宴上的斗爭。

節(jié)奏發(fā)展得快,氣氛的變化也快。開始很平和,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始而“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繼而命項莊舞劍,“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使氣氛越來越緊張。幸有項伯亦拔劍起舞,“以身翼蔽沛公”,斗爭處于相持階段。

于是張良出招樊噲。樊噲是劉邦的參乘,有保護劉邦的責任,但無與會資格。項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來意,于是借賜酒緩和一下氣氛。樊噲為了將眾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來,不僅一切做得合乎禮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項王“能復飲乎”之問慷慨陳詞:于“王關(guān)中”一事,言雖有懷王之約,猶不敢自專,必待大王來;又就席間舞劍一事指責項王“欲誅有功之人”。故“項王未有以應”,反而賜坐。至此氣氛又進一步緩和,但危機仍未解除。這是宴會斗爭中的高潮。

查看更多鴻門宴 課文鑒賞說明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