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案 > 教育資源 > 高三教案

《鴻門宴》備課資料

[移動版] 佚名

●合作討論

史記·項羽本紀》中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將遂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豈不謬哉!

1.司馬遷對項羽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作者對項羽是如何評價的?

思路提示: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有英雄的氣魄及行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導致了他的悲劇。

2.后人對項羽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作者對項羽是如何評價的?以下三首詩均從項羽的烏江自刎寫起,但評價各異,試比較分析。

題烏江亭

杜  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改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思路提示:杜牧認為——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從“包羞忍恥”“卷土重來”分析入手。王安石認為——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根據(jù)“壯士衰”“勢難回”“肯與君王卷土來”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圖。李清照認為——項羽氣勢豪壯,令人敬仰。因為該詩從開始至結束都洋溢著對英雄的贊美和敬仰。

3.毛澤東曾寫詩提到過項羽,他是如何看待項羽的呢?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年4月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思路提示:從詩中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項羽在處理和劉邦的關系上犯了沽名釣譽的錯誤,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這里毛澤東引用這段歷史事實,意在號召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全軍指戰(zhàn)員利用占領南京以后的解放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的有利形勢,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消滅蔣家王朝。

4.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jié)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思路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左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語,于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jié)迅速發(fā)展。

5.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nèi)涵相當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思路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占有絕對優(yōu)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說個性特征,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么一個火暴漢子!

6.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

思路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于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fā)的矛盾出現(xiàn)了轉機。第二件事“張良獻策”。張良要劉邦“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lián)絡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于使項伯受其蒙蔽,導致項羽上當。(“劉邦施計”“項伯中計”不必分開來說)“張良獻策”是情節(jié)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7.張良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表棽畡t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闭埪(lián)系課文說說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么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思路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表n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說,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于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說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梢姟傲x”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nèi)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8.在楚王即將來犯萬分危急的形勢下,張良既不提議備戰(zhàn),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么?此處行文輕描淡寫有什么作用?

思路提示:“戰(zhàn)”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士氣不同。張良過人之處在于確信項伯可以利用。他從項伯的通風報信中看出這個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他也了解項伯與項羽的關系。由項伯必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雙方矛盾的焦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此處輕描淡寫更顯出張良的沉穩(wěn)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9.項羽“留沛公與飲”,終于演出了“項莊舞劍”企圖“擊沛公于坐”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傲襞婀c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思路提示:不能認為這是精心策劃的陰謀。范增一再暗示項羽,要他下令除掉劉邦,項羽卻總是“默然不應”,可見并未經(jīng)過策劃。這一變故是范增一手導演的,雖然陰狠,卻并不高明,由于沒有得到項羽的支持,而項伯又出面援救,終于不了了之。

10.“項莊舞劍”在情節(jié)展開上有什么作用?這一事件給后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思路提示:“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jié)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fā)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11.“樊噲闖帳”是故事的高潮。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刻畫樊噲這一人物?

思路提示:課文對樊噲這一形象的刻畫可謂濃墨重彩,形神兼?zhèn)洹?/P>

語言描寫:“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闭Z句短促急迫,緊張的形勢、急迫的心態(tài)、忠勇的性格躍然紙上。

行動描寫:“帶劍擁盾入軍門”,“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何等英武。

外貌描寫:“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著墨不多,卻極為傳神。

12.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tài)度為何不同?

思路提示:項羽對劉邦借故脫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單薄的劉邦不足為患;范增則深知放虎歸山,后患無窮,同時也為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精心策劃的陰謀破產(chǎn)而惱怒。不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劍撞而破之”,更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可謂氣急敗壞。故事至此結束,“立誅殺曹無傷”則是對開頭“告密”的交代,是尾聲。

13.張良、范增是兩個什么樣的人物?他們在“鴻門宴”中處于什么地位?

思路提示:張良是劉邦的主要謀士,他多謀善斷,精通韜略,臨變不驚,處事有方。是他為劉邦定下了“韜晦之計”,以“不敢倍德”、無意于稱王蒙蔽項伯,欺騙楚王,終于化險為夷。是他為劉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準備,從而贏得了斗爭的勝利。

項莊舞劍,張良出,樊噲急問:“今日之事何如?”可見事先有所商量。樊噲責項羽,口徑一致,由辯解進而反詰,則更可以看出事前經(jīng)過周密的策劃。一方有備,一方無備,結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良不像范增那樣妄自尊大。他認為劉邦稱王不是時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確否定,只是問了一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他認為不可以武力與項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詢:“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劉邦遠不像項羽那樣自信,張良卻仍然處處留心,始終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這是劉邦對他絕對信任的關鍵?梢哉f張良是“鴻門宴”這一事件的總導演。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稱為“亞父”,可見其地位不同尋常。他的政治觀察力,他的才智謀略絕不遜于張良。但他對項羽尤其是對項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項羽攻打劉邦,“急擊勿失”,他在席上“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項羽“按既定方針辦”。他擅自布置項莊舞劍,已經(jīng)造成欲取項羽而代之的客觀影響,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這是范增的致命弱點。他與張良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鴻門宴”這場斗爭可以說是張良與范增的斗智。對整個事件的演變,兩人舉足輕重,可謂關鍵人物。但是,兩人畢竟只是謀臣,唱主角的是雙方的決策者,是項羽和劉邦。

13.作者是如何刻畫項羽這一人物形象的?

思路提示:①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作者塑造項羽這一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圍繞是否對劉邦發(fā)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為采取什么態(tài)度,對劉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態(tài)度展開,人物性格鮮明。②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劉邦和項羽的矛盾是鴻門宴中最尖銳的矛盾,因此作者將這兩個主要人物形成鮮明對照,如劉邦的虛偽狡詐與項羽的直率粗獷。這一步應在分析項羽形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14.通讀《鴻門宴》全文,分析項羽這個人物的特點是什么,并從文中找出佐證。

思路提示:項羽雖然英勇善戰(zhàn),驕橫殘暴,卻又有他優(yōu)柔寡斷的一面,耳朵根軟,容易輕信別人,而且自矜功伐,剛愎自用。太史公評曰:“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他聽了曹無傷的告密,馬上大怒,要出兵進擊劉邦,因劉邦冒犯了自己的尊嚴;而項伯一對他說劉邦的好話,他竟又允許“善待”劉邦。他自恃兵力強大,驕傲輕敵,沒有足夠的警惕心,在劉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憐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腸。他剛愎自用,聽不進范增的進言,終于放劉邦安然離去。最可笑的是,他竟然很隨便地就把曹無傷出賣給了劉邦,這既可說是他的“愚笨”,也可說是他的“天真”與“磊落”。項羽出身楚國名將世家,比地痞出身的劉邦更加講信義,這就給了劉邦可乘之機。項羽最大的弱點,是缺乏戰(zhàn)略眼光,剛愎自用。他盡管能夠稱雄一時,但最終還是奪不到天下。

15.通讀《鴻門宴》全文,分析劉邦的形象特點。

思路提示:劉邦本來是一個不事產(chǎn)業(yè)的無賴,貪財好色。但是攻進咸陽之后,卻“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想收買人心而爭奪天下。他錯誤地采取了“距關,毋內(nèi)諸侯”的策略,導致與項羽產(chǎn)生沖突。但是在張良的詰問下,又能夠虛心地承認錯誤,接受意見。項伯來報信,他發(fā)現(xiàn)這個人很有利用價值,就拼命地巴結他。面對強敵,他明智地沒有采取硬拼的行動.而是冒險前去向項羽謝罪。到了項羽面前,他更加是一副無辜被誣的樣子,而且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結果竟逃過了這一大劫,為日后的決戰(zhàn)爭取了時間。司馬遷本著“不虛美,不隱惡”的信史原則,對本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的無賴嘴臉,以及狡詐精明、虛心,能夠審時度勢、能屈能伸的特點作了全面表現(xiàn),使這個人物形象十分豐滿。

●積累運用

一、重點字詞

饗士卒(xiǎnɡ)                 美姬(jī)                   鯫生(zōu)                卮酒(zhī)

樊噲(kuài)                      說關羽(shuì)           目眥(zì)                  跽(jì)

參乘(shènɡ)                    啖之(dàn)                王關中(wànɡ)         好(hào)

為擊破沛公軍(wèi)

二、重點實詞

1.沛公軍霸上

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2.沛公欲王關中

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3.素善留侯張良

善:形容詞作動詞,交好。

4.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夜:名詞作狀語,連夜。之:到。

5.距關,毋內(nèi)諸侯

距:通“拒”,把守。內(nèi):通“納”,使進入。

6.且為之奈何

且:將。

7.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游:交往;睿菏箘佑梅,使之活。

8.孰與君少長

即“與君孰少孰長”,(他)跟你比,誰大誰?

9.吾得兄事之

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一樣。

10.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

1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壽:動詞,敬酒;橐觯簝号H家。

12.籍吏民

籍:名詞作動詞,登記。

13.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的變故。

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全。之:取獨。倍:通“背”。

15.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蚤:通“早”。謝:道歉。

16.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隔閡,嫌怨。

17.范增數(shù)目項王

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8.因擊沛公于坐

因:趁機。坐:通“座”。

19.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詞作狀語,像翅膀一樣。

20.道芷陽間行

道:取道。間行:抄小路走。

21.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度:估計。乃:才。

三、通假字、異體字

1.距─拒: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nèi)─納: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杓─勺: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8.坐─座:置之坐上。

四、古今異義

1.山東  古:指崤山以東地區(qū)。

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非常  古:意外的變故。

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黃河以北地區(qū)。

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  古:黃河以南地區(qū)。

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壽  古:敬酒。

今:長壽。

五、一詞多義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謝    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推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因此:故聽之。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將:且為之奈何?

況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

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之    代詞,這: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距離:相去四十里。

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

于    項羽曰

比:長于臣。

在:得復見將軍于此。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因    就、于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趁勢、趁機: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任,做:使子嬰為相。

替,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為    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作為:軍中無以為樂。

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句末語氣詞:何辭為?

六、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

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告訴,動詞)于項羽曰……

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

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

籍(登記,動詞)吏民。

范增數(shù)目(使眼色,動詞)項王。

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

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

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之為王,稱王,使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余騎來見項王。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nèi)。

4.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5.數(shù)詞作謂語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七、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狀語后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后面的賓語省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句,主語“為大王為此計者”與謂語“(是)誰”倒置。也可以說不是主謂倒置,那么“者”就是語氣助詞。

“孰與君少長?”疑問句,賓語疑問代詞前置。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迸袛嗑,特殊指示代詞“所”、“者”構成“所……者”式名詞短語充當主語,作說明、解釋的對象。

客何為者?(何為─為何)

大王來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1.判斷句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2.省略句

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

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奉卮酒為(省略“之”)壽。

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將軍戰(zhàn)(省略“于”)河北,臣戰(zhàn)(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八、成語凝集

1.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本文“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原意是項莊揮劍起舞,表面是給大家助興,實際是想乘機刺殺劉邦,F(xiàn)用來比喻表面上有一個堂皇的名目,實際上卻另有所圖。例如:他的話里含有骨頭,真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啊。

2.秋毫無犯

出自本文“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及《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原指任何細小的東西不侵犯,現(xiàn)多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侵犯群眾的利益。例如:部隊整齊,旗幟鮮明,平買平賣,對百姓秋毫無犯。

3.勞苦功高

出自本文“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意思是做事勤勞,功勞很大。例如:這位老戰(zhàn)士過去英勇作戰(zhàn),勞苦功高,受到人們的尊敬。

4.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出自本文“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別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魚和肉。比喻生殺之權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處于被人宰割的地位。例如:為了不使我中華民族處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危險境地,只有奮起反抗,把侵略者趕出國土。

九、詩歌積累

垓下歌

項  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簡析: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笆拧,奔馳。這首楚辭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xiàn)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zhàn)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竟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xiàn)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風歌              

劉  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簡析: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xiāng)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nèi)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知識歸納

鴻門宴  

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后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終結。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驕傲輕敵、麻痹大意、囿于禮儀、優(yōu)柔寡斷,關鍵時刻對對方陣營缺乏警惕、缺少必要防范,結果終于放虎歸山,鑄成大錯。相比之下,劉邦一方顯得上下一心,多謀善斷,善于權衡利弊得失,及時把握機會,變換形勢,化被動為主動,轉危為安。他們是一個深諳時局、富于遠見的政治集團。特別是劉邦本人,他善于聽取下屬意見,當機立斷,與項羽恰成鮮明對照,在司馬遷筆下,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照手法,將兩位歷史人物寫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歷史的必然性,也就在這種生動的描寫中自然地展現(xiàn)出來了。

●追蹤練習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旦日饗士卒(犒勞)

B.此亡秦之續(xù)耳(后繼者)

C.沛公起如廁(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幸而)

答案:C

2.對下面人稱詞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若入前為壽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  ③公為我獻之  ④吾屬今為之虜矣  ⑤項伯殺人,臣活之  ⑥會其怒,不敢獻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答案:C

3.對下面句子中“為”字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②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③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④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⑤約為婚姻  ⑥若入前為壽  ⑦若屬皆且為所虜  ⑧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答案:A

4.從詞類活用角度分析,下列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沛公軍霸上  ②素善留侯張良  ③項伯殺人,臣活之  ④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⑦范增數(shù)目項王  ⑧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⑨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B.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C.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答案:D

5.從句式角度分析,與其他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

A.此天子氣也                                                 B.吾屬今為之虜矣

C.亞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答案:B

二、課外拓展

閱讀下文,完成6~10題。

何遠字義方,東海郯人也。父慧炬,齊尚書郎。高祖①踐阼,(遠)為步兵校尉。頃之,遷武昌太守。遠本倜儻,尚輕俠,至是乃折節(jié)為吏,杜絕交游,饋遺秋毫無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遠患水溫,每以錢買民井寒水,不取錢者,則連②水還之!笃馂殒(zhèn)南將軍、武康令。太守王彬巡屬縣,諸縣盛供帳以待焉。至武康,遠獨設糗水而已。彬去,遠送至境,進斗酒只鵝為別。彬戲曰:“卿禮有過陸納,將不為古人所笑乎!”高祖聞其能,擢為宣城太守。自縣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經(jīng)寇抄,遠盡心綏理,復著名跡。期年,遷樹功將軍、始興內(nèi)史。遠在官,好開途巷,修葺墻屋,民居市里,城隍廄庫,所過若營家焉。田秩俸錢,并無所取,歲暮,擇民尤窮者,充其租調,以此為常。所至皆生為立祠,表言治狀。天監(jiān)十六年,詔曰:“何遠前在武康,已著廉平;復蒞二邦,彌盡清白。政先治道,惠留民愛,雖古之良二千石,無以過也。宜升內(nèi)榮,以顯外績?山o事黃門侍郎!边h即還,仍為仁威長史。頃之,出為信武將軍,監(jiān)吳郡。在吳頗有酒失,遷東陽太守。遠在職,疾強富如仇讎,視貧細如子弟,特為豪右所畏憚。在東陽歲余,復為受罰者所謗,坐免歸。遠耿介無私曲,居人間,絕請謁,不造詣。與貴賤書疏,抗禮如一。其清公實為天下第一。居數(shù)郡,見可欲終不變其心。妻子饑寒,如下貧者。

(節(jié)選自《梁書》卷五十三)

注:①高祖:梁武帝。②連:擔運。

6.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盛夏遠患水溫                                              患:以……為患

B.所至皆生為立祠,表言治狀                         治狀:治理的情況

C.宜升內(nèi)榮,以顯外績                                          顯:表彰

D.復蒞二邦,彌盡清白                                          彌:全部

答案:D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諸縣盛供帳以待焉                                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

B.將不為古人所笑乎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C.所至皆生為立祠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D.宜升內(nèi)榮,以顯外績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答案:C

8.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何遠廉潔的一組是(    )

①每以錢買民井寒水,不取錢者,則連水還之  ②杜絕交游,饋遺秋毫無所受  ③郡經(jīng)寇抄,遠盡心綏理,復著名跡  ④遠在職,疾強富如仇讎,視貧細如子弟,特為豪右所畏憚⑤與貴賤書疏,抗禮如一  ⑥妻子饑寒,如下貧者

A.②⑥                         B.①⑤⑥                      C.①③                         D.②④⑤

答案:A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何遠憑自己的才干,被梁武帝從武康縣令提升為宣城太守,這種自縣令升為靠近京都的大郡長官,是近代從未有過的事。

B.何遠深受梁武帝賞識,終被提拔作了給事黃門侍郎,何遠當即婉拒,還是愿意作他的仁威長史。

C.何遠頗有政績,他喜歡開辟街巷,修整墻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市里,大至城墻塹壕、馬廄倉庫等,都修治得很好。

D.何遠清正廉潔,耿介無私,備受百姓稱贊。他對豪強富戶恨如仇敵,對貧民百姓視如子弟,所以豪強特別畏懼他。

答案:B

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彬去,遠送至境,進斗酒只鵝為別。

(2)復為受罰者所謗,坐免歸。

答案:(1)王彬離去時,何遠送他到縣境,送上一斗酒、一只鵝作為臨別贈禮。

(2)又被受罰者所誣告,因此被免職還家。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