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 > 高考指導

文言文復習專題——詞語和句式(9)

[移動版] 作者:佚名

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見常用固定結(jié)構(gòu)例析 

一、“以為”、“以……為”(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 相當。)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來探求命名為“鐘山”的原因,還自以為得到了它的實情。

然而,在更多的場合,“以為”卻是“以……為……”的緊縮。

相當于“用…做…”或“把…當作……”。如:2.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二、 “所以”:

相當于“……的原因”、“……的緣故

如: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強暴的秦國不敢出兵侵犯趙國的緣故,僅僅是因為有我們兩個在呀。

相當于“……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jù)、工具等。

如: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輸》)——我知道怎樣抵御你的辦法了,我不說。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民也。(《呂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據(jù),是老百姓。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教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譯為“怎”、“怎么辦”、“怎么樣”或“怎么對付”;對(拿、能)……怎么樣(怎么辦)”。

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說:“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給我城,怎么辦呢?”

“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譯作“怎么樣”。如:

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樊噲問道:“現(xiàn)在的情況怎么樣?”

四、“何以……為

“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譯為“怎么(為什么)用得著……呢”。

如: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匈奴還沒有消滅掉,要家做什么呢?

閱讀文言文時,要注意“何以……為”形式的變化,主要有這樣幾種:

(1)壓縮為“何以為”結(jié)構(gòu),意義不變。

(2)有時省去了“以”字,形成“何……為”式,這時,意義發(fā)生些變化,“何……為”可譯作“為什么……”或譯為“做(干)什么……”。

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現(xiàn)在人家正處在宰割者的地位,我們處在被宰割的地位,還告辭做什么?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王笑著說:“老天要滅我,我還渡江做什么呢?”

五、“何……之有”

“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姜氏何厭之有?——姜氏有什么滿足呢?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孔子說:“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呢?”

六、“不亦……乎”

“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孔子說:“學到了知識,再按一定的時間溫習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道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嗎?”

七、“無乃……乎” “毋乃……乎”

“恐怕(只怕、大概)……吧”。

如: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部隊(因長途行軍)筋疲力盡,鄭國又有了準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

八、“得無……乎”

“能不……嗎”或“能沒有……嗎”!霸摬粫、只怕、恐怕)(是)……吧”

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嗎?

成反復思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成名反復思量,只怕是(豈不是)給我指點捕捉蟲的地點吧?

十、 “……孰與……”

為“……比……怎么樣”或“……跟(與)……比誰(哪一個)……”

十一、“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

“與其……不如……”或“與其……怎么趕得上……” 對譯。

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

與其殺死這個孩子,哪如賣掉他?與其賣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趕得上我獨得利益呢?

十二、“與其……寧……”和“寧……無(不)……”

“與其……寧……”和“寧……無(不)……”是表示抉擇的兩種格式,其抉擇是在比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與其……寧……”是肯定后者,“寧”是語氣副詞;“寧……無(不)……”是肯定前者,舍其后者。這兩種格式可用現(xiàn)代漢語“與其……寧可……”和“寧可……不……”對譯。如:

3.與其害于民,寧我獨死。(《左傳·定公十三年》)——與其對民有害,寧可我一個人死去。

十三、“……有……以……”、“……無……以……” “……有……以……”、“……無……以……”

“有什么可拿來”、“沒有什么可拿來”對譯。如:

7.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項羽本紀》)——估計大王的兵力能夠拿來抵擋住項王嗎?

十四、“……有所……”、“……無所……”

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有什么……”、“……沒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項羽本紀》)——我進入關中以后,一點點東西也不敢有所貪圖。

十五、“……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矣”、“其……之謂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議論文,常出現(xiàn)“……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矣”、“其……之謂乎”的格式。就表達方式來說,它們是總結(jié)性的判斷。這種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詩或一個典故,然后來判斷前文講的道理或現(xiàn)實的人或事。

“……之謂也”是總結(jié)性判斷的基本形式!爸笔莿釉~“謂”的賓語前置的標志,這種形式可以翻譯為“說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

查看更多文言文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