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翻譯

《閱微草堂筆記·石中物象》“石中物象,往往有之”原文與翻譯

[移動版] 作者:

 《閱微草堂筆記·石中物象》“石中物象,往往有之”原文與翻譯

石中物象,往往有之。石頭中有事物的形象,常常出現(xiàn)。

姜紹書《韻石軒筆記》言見一石子,太極圖相似。姜紹書《韻石軒筆記》中說,見過一塊石頭,上面有太極圖的紋樣。

猶紋理旋螺,偶分黑白也。這還是石頭紋理呈螺旋形,偶然分為黑白兩色而已。

顏介子嘗見一英德硯山,上有白脈,作“山高月小”四字,炳然分明;顏介子曾經(jīng)見過一塊英德產(chǎn)的石硯,上面有白色線紋,成為“山高月小”四個字,筆畫分明。

其脈直透石背,尚依稀似字之反面,但模糊散漫,不具點畫波磔耳。這白色線紋一直透入石硯背后,隱隱約約還像字的反面,只是模糊不清,點折撇捺不很分明而已。

諦視,非嵌非雕,亦非漬染,真天成也。不更異哉。仔細地察看,這幾個字并非嵌鑲也非雕刻,更不是染上去的,真是天然生成,這不是更奇異嗎!

夫山與地俱有,石與山俱有,豈開辟以來,即預(yù)知有程邈隸書歟?山嶺和大地是共存的,石頭與山嶺也是共存的,哪里有開天辟地的時候,就預(yù)先知道有程邈的隸書呢?

即預(yù)知有東坡《赤壁賦》歟?就預(yù)先知道有蘇東坡的《赤壁賦》呢?

即曰山孕此石,在宋以后。又誰使仿此字,誰使題此語歟?即使是山嶺孕育了這塊石硯,時代在宋以后,那么又是誰模仿了程邈的隸書?又是誰題了蘇東坡《赤壁賦》中的字句?

然則天工之巧,無所不有,精華蟠結(jié),自成文章,非常理所可測矣。可見天然物象的巧妙,真是無所不有!精華匯集,自成文章,并不是常理所能理解的。

世傳河圖洛書,出于北宋,唐以前所未見也。世間流傳的河圖洛書,出現(xiàn)在北宋,唐以前沒有出現(xiàn)過。

河圖作黑白圈五十五,洛書作黑白圈四十五。河圖上有黑白圓圈五十五個,洛書上有黑白圓圈四十五個。

考孔安國《論語注》,稱河圖即八卦(孔安國《論語注》今已不傳,此條乃何晏《論語解集》所引)。據(jù)孔安國《論語注》說,河圖就是八卦。(孔安國《論語注》已經(jīng)失傳,這里引用的是何晏《論語集解》一書中曾引用過的材料。)

是孔氏之門,本無此五十五點之圖矣,陳摶何自而得之?這是說,孔夫子的學說,本來沒有這種五十五點的河圖,陳摶又從何處得到呢?

至洛書既謂之書,當有文字,乃亦四十五圈,與河圖相同,是宜稱洛圖不得稱書。至于洛書,既然叫做書,應(yīng)當有文字,卻也是四十五個圈,和河圖相同,這應(yīng)該稱為洛圖,不能稱為洛書。

系詞又何以別之曰書乎?系辭又怎能別稱為書呢?

劉向、劉歆、班固并稱洛書有文,孔穎達《尚書正義》并詳載其字數(shù)(《洪范》初一曰五行一章疏曰,《五行志》全載此一章,云此六十五皆洛書本文。劉向、劉歆、班固等人都說洛書有文字,孔穎達《尚書正義》還詳細地記載了洛書的字數(shù)。(《洪范》“初一曰五行”一章的注疏說,《五行志》全文記載了這一章,說這六十五字都是洛書本來的文字。

計天言簡要,必無次弟之數(shù)。估計上天的言語簡單扼要,一定沒有次序的數(shù)目。

初一曰等二十七字,是禹加之也;其敬用農(nóng)用等一十八字,大劉及顧氏以龜背先有總?cè)俗郑⒁詾榫从玫冉杂硭鶖⒌,其龜文惟有二十字云云?span style="color: #ff0000">“初一曰”等二十七字,是大禹加上去的;“其敬用農(nóng)用”等十八字,大劉和顧氏認為龜背先有,共三十八字,小劉認為“敬用”等話都是大禹所解釋的,那龜文只有二十字。

雖所說字數(shù)不同,而足見由漢至唐,洛書無黑白點之偽圖也)。雖然說的字數(shù)不同,但完全可以看出,從漢代至唐代,洛書沒有黑白點的偽圖形。)

觀此硯山,知石紋成字,鑿然不誣,未可執(zhí)盧辨晚出之說(明堂九室龜文,始見北齊盧辨《大戴禮注》。朱子以為鄭康成說,偶誤記也),看到這個石硯,知道石頭的紋理形成文字,是確鑿可信的,不能偏信盧辨晚出的說法(明堂九室法龜文,首先出于北齊盧辨的《大戴禮注》。朱子以為是鄭康成的說法,是偶然記錯了)。

遂以太乙九宮真為神禹所受也(今術(shù)家所用洛書,乃太乙行九宮法,出于《易緯·乾鑿度》,即《漢書·藝術(shù)志》所謂太乙家,當時原不稱為洛書也)。就以為太乙九宮真是大禹神所傳授的。(現(xiàn)在的術(shù)士所用的洛書,是太乙行九宮法,出于《易緯·乾鑿度》也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說的太乙家,當時本來就不叫洛書。)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