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翻譯

夏侯玄《樂毅論》原文與翻譯(本文因王羲之書法著名)

[移動版] 佚名

夏侯玄《樂毅論》原文與翻譯(本文因王羲之書法著名)

說明:以下黑色字為原文,紅色字為翻譯。建議將本文與蘇軾樂毅論》一并閱讀,相信會有更深的理解。

世人多以樂毅不時拔莒即墨(為劣是以敘而)論之。

世人大多認為樂毅不能按時攻克即墨是錯誤的,因此,(我在此)記敘并論述他。

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回而難通,然后已焉可也,

探求古代賢能的心意,應該先從大的方面和遠的方面想,一定是(先感覺)曲折難懂,然后方可領會啊。

今樂氏之趣或者其未盡乎,而多劣之。

如今(對)樂毅之事的曲折有人還未能徹底了解,因而大多認為他錯了。

是使前賢失指于將來不亦惜哉,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乎機,合乎道以終始者與,

這樣讓前代賢人在將來被人誤解不是很可惜嗎,看樂毅贈給燕惠王的信,他大概在謀略上是差不多了,合乎于仁道而且能始終如一。

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業(yè)于至公,而以天下為心者也,

他告喻昭王說:伊尹流放太甲而沒有猜疑,太甲被流放而沒有抱怨,這是(因為)把大業(yè)放在最公正之處,并且是以天下為考慮了。

夫欲極道之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茍君臣同符,斯大業(yè)定矣。

如果想極盡仁道的度量,一定要以天下為己任,一定要使得他的君主興盛發(fā)達,與先君情趣相合,君臣同心協(xié)力,這樣,大業(yè)就能穩(wěn)定了。

于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也,亦將行千載一隆之道,豈其局跡當時,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樂生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

在這個時候,樂毅的志向,是千年一遇啊,也將推行千年一遇的崇高仁道。哪里是他拘泥于時局,僅僅為滿足兼并呢,兼并(齊魯)不是樂毅所希望的,使燕國強大而廢除仁道,也不是樂毅所希望的。

不屑茍得則心無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不屑于茍且有成,也就心中沒有眼前的小事情了,不渴求小的收獲,這是意在一統(tǒng)天下啊。

則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討齊以明燕主之義,此兵不興于為利矣。

這樣看來,攻打齊國是要借此機會來撼動天下,討伐齊國的目的是要闡明燕王的仁義,沒有動用武力是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

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

包圍城池而沒有加害于百姓,這樣仁慈之心將傳播很遠,攻打別國不為謀求(私人)功勞,除掉暴君不用武力,這樣,最高尚的美德就能普遍天下;

邁至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武之事矣,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顧仇其上,愿釋干戈,賴我猶親,

率領其他諸侯國倡導仁道,近乎于商湯和周武王了,樂毅恰好弘揚仁道,放棄(攻打)兩個城市,讓百姓安生,表明誠信,來等待他們(齊國)出現(xiàn)弊端,使得即墨縣和莒縣的百姓回頭怨恨自己的國君,(最后)愿意放下兵器,像親人一樣依賴我們。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