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八年級上冊語文

龍巖市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八年級質量監(jiān)測語文試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佚名

華語網說明:
 
1.本文已經二次校對,并調整了格式。但不能保證完全無誤,使用中如有發(fā)現(xiàn),敬請給我們留言,將在下載包中更正!
 
2.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資源時,加上華語網更容易找到本站資源。例如:“華語網九年級上冊期末語文試卷”“九年級上冊期末語文試卷華語網”

3.下載Doc文檔打印請點此。


龍巖市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八年級質量監(jiān)測

語文試題

為了考查同學們的學習情況,我們設計了六個活動任務,請你和小語一起完成。
【活動一】讀古代詩文,感受古人情懷
1.小語對下列詩文感受頗深,請你和他一起完成填空。
誦讀古代詩文,我們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和哲理之美。“樹樹皆秋色,         ”是王績筆下秋意頗濃的山野之美;“晴川歷歷漢陽樹,         ”是崔顥筆下登樓遠眺的江景之美;“         ,         ”是王維筆下塞外雄壯的大漠之美。“         。風休住,         ”讓我們體會到李清照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         ”讓我們感受到晏殊借落花和歸燕傳遞的惋惜傷感和通達欣慰。孟子的“富貴不能淫,         ,          ”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請你和小語一起完成下面小題。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詩的開頭使用了托物起興的寫法,為后面的抒情作鋪墊。
B.“烈士”是有氣節(jié)有壯志的人,詩人在此以“烈士”自喻。
C.詩人認為:壽命長短全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悅可益壽延年。
D.全詩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藝術形象為一爐,格調高遠。
3.這是首詠志詩,詩中主要體現(xiàn)了詩人的哪些精神品質?
 
【甲】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節(jié)選自《周亞夫軍細柳》)
【乙】孝景三年,吳、楚反。以亞夫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愿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上許之。太尉既會兵滎陽,吳方攻梁,梁孝王請救。太尉引兵東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請?zhí),太尉不肯?/u>。梁上書言景帝,景帝使使詔救梁。太尉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輕騎兵絕吳、楚兵后食道。吳兵乏糧,數(shù)欲挑戰(zhàn),終不出吳兵既餓,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擊,大破之。于是諸將乃以太尉計謀為是。
(摘選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注】①剽輕:強悍輕捷。②梁:梁地。③滎陽:現(xiàn)河南鄭州榮陽大部分地區(qū)。
4.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愿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
B.愿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
C.愿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
D.愿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2)梁日使使請?zhí),太尉不肯往?br /> 7.周亞夫為什么被稱為“真將軍”,請從【甲】【乙】兩文各舉一例并簡要分析。
 
【活動二】讀經典散文,培養(yǎng)審美情趣
8.下面是小語學完第四單元課文后的感受,請你幫助他解決遇到的問題。
《背影》是寫人記事散文的典范,它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表現(xiàn)父子間的深情。在禍不單行的日子里,父親看似不經意的愛顯得異乎尋常地感人。《白楊禮贊》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篇幅不長,卻  (A.起伏跌宕  B.一波三折),撼動人心。倔  (A.jué  B.juè)強挺立的白楊樹象征了北方軍民的精神和意志。《散文二篇》是兩篇精短的哲理散文,它們從個人感受出發(fā),  (A.發(fā)掘  B.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義,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 yùn (A.蘊  B.韻)味的寫景抒情散文,文中充滿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圍的美。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