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
【教學設想】
《隆中對》是《諸葛亮傳》的前一部分文字,題目是后加的。雖是節(jié)選,但充分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洞察時勢和遠見卓識,表現(xiàn)他善于根據(jù)客觀形勢制定建國方針,以統(tǒng)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對策”擺事實,講道理,理由充足,結論明確,對訓練學生邏輯思維和說理能力大有好處。教學時應結合這一段進行必要的讀寫訓練。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古今詞義變化現(xiàn)象,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應結合課文,并聯(lián)系過去學過的文言文講正確,講清楚。
學習本文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諸葛亮在青年時期就有遠大抱負、非凡才能和卓越見識,并從中受到教益,立志培養(yǎng)自己成為有用之才。
【教學時數(shù)】 總計4課時(含課文預習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通讀全文,預習課文,過程略。)
(第二課時:串講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一、簡介當時政治,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把握關鍵詞句,疏通文意。
1、請一位同學誦讀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在聆聽的過程中注意發(fā)現(xiàn)讀音、句讀的差錯,標記出來以便糾正。
2、全體同學朗讀課文一遍。
三、課文串譯。
結合課下注釋,逐字逐句串講課文。詳細參見本冊《中學教材全解》p-292-294頁內容。
四、學生再讀課文,同桌間互相譯讀課文。
五、讀文鞏固,力求當堂背誦課文。
(第三課時:如上,串講課文第四至六自然段。)
詳細參見本冊《中學教材全解》p-294-297頁內容。
(第四課時:課文積累復習,作業(yè)。)
一、導入新課。
二、學生齊讀課文,能夠背誦的同學可以背誦課文。復習指導。
1、注意:介賓短語作補語,翻譯時要移到謂語前。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
“欲信大義〈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張大義。
“曹操比〈于袁紹〉”——曹操和袁紹相比。
“信義著〈于四海〉——威信和正義在全國都很顯著。
2、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諸葛亮的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寫劉備三顧草廬,著重寫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寫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和信賴。
三、思考課文第三部分:思考:諸葛亮的對策為什么要先從形勢談起?他又是怎樣有理有據(jù)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軍事力量,為劉備做出除奸興漢的決策的?
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jù)。諸葛亮的應對可分兩層來分析:
前一層是對時局以及曹操、孫權、荊、益二州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力量、地理形勢等的分析及對策。
(1)論曹操:曹操是“興復漢室”的主要障礙,是劉備的頭號敵人。對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紹作反襯,突出了曹操的謀略出眾,能以少勝多,轉弱為強;次寫曹操軍事力量的雄厚(“百萬之眾”);再次寫曹操政治地位優(yōu)越(“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后得出結論“此誠不可與爭鋒。”
(2)論孫權:孫權是劉備另一個強有力的對手,也是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為外援的惟一對象。孫吳方面政權鞏固(“已歷三世”——孫堅、孫策、孫權),地理條件優(yōu)越(“據(jù)有江東”,“國險”),人心歸附(“民附”,“賢能為之用”),由此得出結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