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高三語文閱讀試題

易中天《歷史總是讓人惦記》高三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飄零書生604
易中天《歷史總是讓人惦記》高三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說歷史,可以有多種說法。

最常規(guī)的是“正說”,比如《三國志》和《大唐西域記》。最流行的是“戲說”,比如《三國演義》和《西游記》。《三國演義》是“戲說”嗎?是。因為它不但“演義”(發(fā)揮),而且“演變”(篡改)。就算它態(tài)度嚴肅,不是“戲說”,也有歪曲編造成分,是“正說”加“歪說”,甚至“胡說”。不過《三國演義》還只是“走調”,《西游記》就“離譜”,只好稱之為“大話”。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大話西游》“大話”了《西游記》,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記》才是“大話”的祖宗!但《西游記》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誰都知道那是神話。《三國演義》就不一樣了,很多人把它當作歷史來看,甚至以為那就是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國演義》是不叫《大話三國》的“大話三國”。

看來,小說家言是靠不住的,比較靠得住的是歷史家言。

然而真正靜下心來閱讀歷史文獻的人卻鳳毛麟角,“正說”的影響力,與“戲說”“大話”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為什么呢?因為后者好看,前者難懂;后者有趣,前者乏味。真實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實,想滿足趣味就難免“上當受騙”,要弄清真相就必須“硬著頭皮”。這就矛盾,讀者也就兩難,因此要有一個辦法。這個辦法,我以為就是“趣說”。所謂“趣說”,就是歷史其里,文學其表,既有歷史真相,又有文學趣味。

趣說并不容易。首先作者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學修養(yǎng)。所謂“有文學修養(yǎng)”,就是要有文學感,這是一種體驗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調的能力。

有文學感的人一般也都有歷史感,因為文學是人學,史學也是人學。沒有人,就不會有歷史,也不會有文學。所以,要想理解歷史,必須參透人性。歷史是不能復原的,你頂多只能散亂地見到些秦磚漢瓦,依稀聽得鼓擊鐘鳴;然而人性卻相通,正如今日之蒼穹,正是當年之星空。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漢時的關隘(歷史條件)可能已蕩然無存,可彼時的明月(共同人性)又何曾消失?因此研究歷史也好,講述歷史也好,都必須“以人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為核心。以人為本,歷史才是有意義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為核心,一樁樁歷史事件和一個個歷史人物在我們面前才可能變得鮮活起來。這些鮮活的故事和生命將促使我們反省歷史,反省社會,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有刪改)

17.下列對文中劃線句子“《三國演義》是不叫《大話三國》的‘大話三國’”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三國演義》較之于《西游記》只是“走調”而未“離譜”,只好稱之為“大話”。

B.很多人把《三國演義》當作歷史來看,甚至以為它記述的就是歷史,所以稱之為“大話”。

C.《三國演義》因包含小說家的加工與創(chuàng)造,是沒冠以“大話”之名而有其實的“大話”。

D.《三國演義》是一部浩瀚的歷史巨著,有大視野、大場面、大氣勢,因而屬于“大話”。

1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像《西游記》這樣的神話小說,作者是可以因需編造的,而像《三國演義》這樣的歷史小說則不可以編造。

B.作者認為,要想了解真實的歷史,相對來講,歷史家的話是比較靠得住的,而小說家的話是靠不住的。

C.人們要想弄清歷史真相就必須讀歷史家的作品,要讀歷史家的作品就必須“硬著說 頭皮”,此外別無它法。

D.趣說歷史,作者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性條件,那就是他首先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學修養(yǎng),也就是要有文學感。

E.無論是研究歷史還是講述歷史,只有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為核心才可能使歷史事件和人物變得鮮活起來。

19. 說歷史主要有哪三類說法?其主要特點分別是什么?(4分)

參考答案:

17.C

18.答案:A C 評分建議:4分。每答對一個得2分;每多答一個倒扣2分,扣至0分為止。

19.參考答案:說歷史主要有正說、戲說(或“大話”)和趣說三類說法。(1分)“正說”真實、難懂、乏味。(1分)“戲說”不真實、好看(易懂)、有趣。(1分)“趣說”既真實,又有趣(既有歷史真相,又有文學趣味)。(1分)評分建議:意思對即可得分。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