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原文、注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原詩】: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①,生長明妃②尚有村③。
一去④紫臺⑤連朔漠⑥,獨(dú)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咦R春風(fēng)面⑧,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⑨?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⑩。
【注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王昭君.名嬙(qiáng),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③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④去:離開.
⑤紫臺:紫宮,宮廷,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yuǎn),關(guān)山無極!
⑥朔漠:北方的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⑦。簩弳
⑧春風(fēng)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⑨環(huán)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yīng)上“向黃昏”。環(huán)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⑩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shí)為江都王女)嫁西域?yàn)鯇O,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yuǎn)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寫作背景】:
《詠懷古跡》五首作于大歷元年(766),與《秋興八首》同時,當(dāng)時杜甫寓居夔州。其創(chuàng)作正值"老去漸于詩律細(xì)"的境界。詩人一面詠懷古跡,同時也抒發(fā)自己的情懷。五首詩分別吟詠庾信之"支離"、"漂泊";宋玉之"風(fēng)流儒雅";王昭君之不遇明君;劉備之飲恨托孤;諸葛亮之壯志難酬。五篇之人物異代,各詩獨(dú)立成篇。前三篇重在詠古人以抒寫文人才子之懷才不遇;后兩篇重在感慨歷史之無情和難料。
此為第三首,對王昭君深寄同情,其中自然也有怨君之意;蛟S昭君之未能見知于君王,引起了杜甫的懷才不遇之感。然而杜甫寫詩往往不把意思說盡,留下許多言外之意,讓讀者去體會!短扑卧娕e要》云:“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
【翻譯】:
群山萬壑隨著江流奔赴荊門,昭君生長的地方現(xiàn)在還有村落。一離開紫臺就和沙漠連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長著青草的墳?zāi)瓜蛑S泉。只憑畫圖約略地看宮女的容貌,環(huán)佩聲響,只有魂魄月夜歸來。千年琵琶彈奏胡音胡調(diào)。分明是怨恨之情從樂曲中抒發(fā)出來。
【翻譯二】: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在線朗讀】:
【賞析】:
《詠懷古跡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作于大歷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xù)寫成。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jīng)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時所作。
首聯(lián):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湖北荊門山,這里遺留有明妃生長的秭歸香溪村。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點(diǎn)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這里用一個“赴”字,就表達(dá)出群山奔赴的氣勢,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壯麗!短扑卧姶肌吩u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坂,明珠走盤”。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指出:“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chǎn)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詮》也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边@種烘托渲染的手法,不乏先例,如《詩經(jīng)·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敝蟮脑 都馁浹吩:“錦江滑膩峨眉秀,生出文君與薛濤。”手法也如出一轍。對于這種寫法,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dāng)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但昭君決不僅僅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柔弱女子,而是一位不向惡勢力低頭,能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中丈夫,這一點(diǎn)也是杜甫最欽佩的,所以詩的背景偉岸陽剛。這兩句詩,大小映襯,動靜相間,不僅使畫面顯得生動,同時使詩的意境更深一層。自然界無窮的生命力,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悵情緒,巧妙地為全詩確定了悲壯的基調(diào)。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xí)古堂國學(xué)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