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寫作背景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huán)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入侵租界為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
作者當時就是自告奮勇留在上海的文藝工作者之一。
《囚綠記》就寫于抗戰(zhàn)前期(1938年)“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由此他懷念起一年前暫住北京時,窗外的一樹常春藤。生活在陰暗潮濕的房間里,作者懷著“過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對富有生命力,充滿生機的綠色常春藤無比眷戀,于是作者由于戀綠,將常春藤從窗外牽進陰暗潮濕的房間,囚系住它,引為“綠友”,來“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來比喻蔥籠的愛和幸!。
但是作者慢慢地發(fā)現,這“綠友”“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見不到陽光的地方,“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黃”。
從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層的意蘊:因為文章所述之事發(fā)生在蘆溝橋事變后,地點是又是烽煙四逼中的舊都,這就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體味到,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們多災多難而又堅韌不拔的民族的象征,體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蒼綠”中所包含的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體會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發(fā)了對破壞和毀滅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憤懣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