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字當(dāng)“因為”講,“所以”相當(dāng)于“……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2)“以”字當(dāng)“拿”、“用”或“憑借”講,“所以”相當(dāng)于“……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jù)、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這兩個詞經(jīng)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jié)構(gòu)!叭绾危ㄈ艉危薄ⅰ澳魏巍,可譯為“怎”、“怎么辦”、“怎么樣”或“為什么”等。如: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鴻門宴》)
如果將“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dāng)中夾進(jìn)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譯作“對(拿、能)……怎么樣(怎么辦)”。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鄭伯克段于鄢》)
有時,“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為“怎么樣”。如:
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jì)》)
“……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4、“何以……為”、“奚以……為”
文言文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的一種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昂我浴瓰椤笨勺g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譯為“怎么(為什么)用得著……呢”。如: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
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5、“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昂巍笔莿釉~“有”的前置賓語,“之”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何……之有”可譯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有時,在“何……之有”的壓縮式“何有”的前邊加“于”字,或在后邊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這兩種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基本相同,都可譯為“對于……來說,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6、“不亦……乎”、“豈(其)……哉(乎)”、“盍……乎”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譯: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或:范家富貴,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 (2004年高考江蘇卷)
譯: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梢杂矛F(xiàn)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
7、“無(毋)乃……乎(與、歟)”
“無乃……乎”是表示一種委婉商量的疑問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測度。句式中的“無”為副詞,表示的意義相當(dāng)于“非”;“乃”字,無實際意義,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盁o乃”,表示“不是”的意思,與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yīng),可譯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譯:現(xiàn)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無乃……乎”切忌用“不是……嗎”去對譯,因為在古漢語中,“無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而“不是……嗎”則偏重于反問!
8、“得無(微、非)……乎(耶)”
“得無……乎”是一種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譯為“能不……嗎”或“能沒有……嗎”。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然而,當(dāng)“得無……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測性的疑問時,可譯為“該不會(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如:
成反復(fù)思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9、“孰”、“……孰與……”
“孰”字,作疑問代詞指代人時,可譯作“誰”,指代事物時,可譯為“哪”或“哪個”。如:
孰知道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另一種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詞,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詞語,而這個先行詞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圍的,這時,“孰”字就有從中“選擇其一”的意思,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哪一個”或“哪一件”。如:
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與”兩詞連用,就不是表示抉擇,而在于表示比較,并成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注意:“孰與”若用在名詞或代詞前,則表示在比較中詢問,譯為“……比……怎么樣”或“……跟(與)……比誰(哪一個)……”;用在動詞前,則表示在比較中反問,意在肯定后者,譯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0、“與其……孰若(豈若)……”
“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是表示在反問中有比較而抉擇(肯定)其中之一的兩種凝固結(jié)構(gòu),可譯為“與其……不如……”或“與其……怎么趕得上……” 。如:
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童區(qū)寄傳》)
有時,“與其”不出現(xiàn),單用“孰若”。如:
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童區(qū)寄傳》)
11、“……有(無)……以……”
“……有(無)以……”中的“有”、“無”都是動詞(謂語),“以”字用于另一動詞或形容詞(謂語)與“有”、“無”之間,表示關(guān)聯(lián),可譯作“(沒有)用來(拿來)”、“來”等。如: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xué)》)
項王未有以應(yīng)。(《鴻門宴》)
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譯:如今的朝臣當(dāng)中,沒有用來取代薛季昶的人。
“足以”連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義與“有以”、“無以”相近,相當(dāng)于“能夠拿來”或“足夠拿來”的意思。如: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鴻門宴》)
12、“……有所(無所)……”
“……有所(無所)……”是文言中常見的格式,“所”字,經(jīng)常用于動詞、主謂詞組的謂語動詞之前,組成“所……”詞組,也叫做“所”字結(jié)構(gòu),具有名詞性,經(jīng)常用在動詞“有”或“無”之后,可譯為“……有(沒有)什么……”。如:
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13、“……之謂也”、“其……之謂(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議論文,常出現(xiàn)“……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矣”、“其……之謂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個典故,然后來判斷前文講的道理或現(xiàn)實的人或事。
“……之謂也”是總結(jié)性判斷的基本形式。“之”是動詞“謂”的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這種形式可譯為“說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如: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其是之謂乎?(《鄭伯克段于鄢》)
(二)明確詞類活用的理解方法
☆名詞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活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的密切相關(guān),只是動作化了!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以下規(guī)律:
。1)名詞后帶了補語,這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如:
、偬聘D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
、趬郛,請以劍舞。(《鴻門宴》)
上述幾例中,“舍”后帶了介詞結(jié)構(gòu)“于其址”充當(dāng)補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筑舍定居”;“壽”活用為動詞“祝壽”。
。2)幾個名詞連用,不構(gòu)成并列或偏正關(guān)系,其中一個名詞;钣米鲃釉~。如:
、倌说弧瓣悇偻酢。(《陳涉世家》)
、谛倘巳缈植粍佟#ā而欓T宴》)
、劢謇裘,封府庫。(《鴻門宴》)
、荜惿娈Y牖繩樞之子。(《過秦論》)
兩個名詞連用,如果組成的是主謂關(guān)系,那么后面的名詞活用作動詞,“王”即分別活用為動詞“稱王”!
兩個名詞連用,如果組成的是動賓關(guān)系,那么前面的名詞活用作動詞。 “刑、藉、甕、繩”都與后面的名詞組成動賓關(guān)系,活用為動詞,意思分別是“殺、登記造冊、用破甕作、用草繩系”的意思!
。3)名詞前如有結(jié)構(gòu)助詞“所”,則一起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該名詞活用為動詞。如:
①置所罾魚腹中 (《陳涉世家》)
、谖崞缴磭L以吾所志語汝 (《與妻書》)
、鄄徽撸魧俳郧覟樗 (《鴻門宴》)
例中,“罾、志、虜”本來都是名詞,意思是“魚網(wǎng)”、“志向”、“俘虜”,與“所”一起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活用為動詞,意思分別是“捕捉”、“立志”、“虜獲”。
。4)名詞用在“之、其、爾、汝、我”等代詞前面,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如:
、偃晷叶嘉。(《與妻書》)
②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
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上述幾例中,名詞“偶、蹄、名”用在代詞“之”的前面,活用為動詞,意思分別為“嫁給、用腳踢、命名”。
。5)如果一個名詞前面有“敢、未”等狀語,這個名詞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
、俳耠m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說》
②未果,尋病終!短一ㄔ从洝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擔(dān)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独恰贰
上述幾例中,名詞“毒、果、前”均活用作動詞,譯為“憎恨、實現(xiàn)、走上前”。
2.名詞用作狀語
。1)普通名詞用作狀語
名詞直接用于動詞前作狀語,所起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具有比較濃厚的修辭色彩。常見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
、倨湎缕綍,有泉側(cè)出!队伟U山記》(從旁邊)
、谑共簧下。(《項脊軒志》)(從上邊)
●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
①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
、谑,法皆斬!蛾惿媸兰摇罚ㄒ婪ǎ
●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
①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戰(zhàn)國策》)(象蛇一樣)
、陧棽喟蝿ζ鹞,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表示行為的身分或?qū)Υ姆绞! ?/P>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過秦論》)(如客人)
、诰秊槲液羧,吾得兄事之。(《鴻門宴》)(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來)
難點探析
普通名詞作狀語雖和一般主謂結(jié)構(gòu)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樣。
、偻ㄟ^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來確認(rèn)。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壯號哭,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
加點部分如果是主謂結(jié)構(gòu),譯為“蛇爬行”“小兒啼哭”顯然不對!
、诮Y(jié)合分析句法關(guān)系來確認(rèn)。分析句法關(guān)系,主要從兩方面著眼:
一是弄清動詞的主語,名詞作狀語的句子,往往在這個名詞前面還另有主語,如“嫂蛇行”“老人兒啼”,“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語,“蛇”“兒”就不可能還是主語,而只能是狀語了。二是看主語與用作狀語的名詞是否是并列關(guān)系。如果是并列關(guān)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語;如果不是并列關(guān)系,就先確定謂語動詞主語,另一名詞必然是狀語。如果句中主語不容易確定,或根本就是無主語句,那就只能根據(jù)上下文意來判斷了。如:
少時,一狼逕去,其一犬坐于前!
如不結(jié)合上下文,就很難確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語還是狀語。如果是主語,則是“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狀語,則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樣坐在前面”。從上下文意看,這一句是說其中一只狼的情況,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狀語!
(2)時間名詞用作狀語
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主要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
。1)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有時用連詞“而”或“以”連接謂語。這是現(xiàn)代漢語里所沒有的!
①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在早晨、在傍晚)
②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原毀》)(時時)
。2)文言文中“日”、“月”、“歲”等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平時的意義有所不同,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時間修飾。
、偃瞻庵儆拉h(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每天)
、谄涫迹t(y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捕蛇者說》)(每年)
、鄱l(xiāng)鄰之生日蹙。(《捕蛇者說》)(一天比一天地)
。3)方位名詞用作狀語
文言文中,方位名詞也可以直接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
①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逗酥塾洝罚ㄔ谟疫叀⒃谧筮叄
、诜鎏K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在外邊)
③非臣隕首所能上報。(《陳情表》)(向上)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用作使動動詞,是指這個名詞帶了賓語,并且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使……復(fù)活、使……長肉)
②元濟于城上請罪,進(jìn)城梯而下之。(《李元濟雪夜入蔡州》)(使……下來)
、圩迩卣撸匾,非天下也(《阿房宮賦》)(使……滅族)
4.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僖厝似嬷陨再e客其父。(《傷仲永》)(把……當(dāng)作賓客)
②吾從而師之。(《師說》)(以……為師)
、酆笕税е昏b之。(《阿房宮賦》)(以……為鑒)
☆形容詞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在語句中,形容詞如果處在主語或賓語及判斷句謂語的位置上,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義,它就活用為名詞。
、傩W(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谑讨惺汤晒、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忠良誠實的人)
③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 (堅固的鎧甲、銳利的武器)
2.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多數(shù)是由于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本身是不能帶賓語的。
、偕蕉嗍,少土。(《登泰山記》)(有很多、缺少)
、谔煜驴嗲鼐靡。(《陳涉世家》)(痛恨、因……而痛苦)
、鬯厣屏艉顝埩迹ā而欓T宴》)(與……交好)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
、俟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使……遭受痛苦、使……貧困)
、谇嗪iL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從軍行》)(使……灰暗)
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rèn)為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
、佼(dāng)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與妻書》)(以……為快樂)
、谖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以……為恥)
☆動詞活用
1.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的主要作用是充當(dāng)謂語,但有時也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為名詞了。
、傥嵘洳灰嗑? (《賣油翁》)(射箭的技術(shù))
、诜虼髧y測也,懼有伏焉。(《曹列論戰(zhàn)》)(伏兵)
、蹥椘涞刂觯咂鋸]之入。(《捕蛇者說》)(出產(chǎn)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茏吠鲋鸨薄#ā哆^秦論》)(逃跑的軍隊)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guān)系,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chǎn)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活用作使動的動詞,多數(shù)是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有賓語!
、賱谄浣罟牵I其體膚。(《孟子》)(使……挨餓)
、趶V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陳涉世家》) (使……憤怒)
、勖髟聞e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西江月》)(使……受驚、使……鳴叫)
、芪栌嫩种疂擈裕轮壑藡D。(《赤壁賦》)(使……起舞、使……哭泣)
及物動詞也有活用為使動的,但較少見。
晉侯飲趙盾酒。(《左傳》)(使……喝)
難點探析
及物動詞本來就帶賓語,在形式上與使動用法沒有區(qū)別,區(qū)別只在意義上,這就需要認(rèn)真具體分析具體語言環(huán)境,根據(jù)上下文來分辨。
、偈Y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使……活下來)
、诒送又畮,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師說》)(使……學(xué)習(xí))
③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使……跟從)
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