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首頁 漢語知識 文言專題 現(xiàn)代文閱讀 小學語文 初中語文 高中語文 同步作文 教育資源
會員中心 成語查詢 Rss訂閱華語網(wǎng)Rss 2.0
 華語網(wǎng) > 高中語文 > 高考指導 > 正文
2011高考語文突破專題——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轉(zhuǎn)載

2011高考語文復習第一輪專題16: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第一輪采用08年資料,本文為轉(zhuǎn)貼,僅供大家參考。  

  【考綱解讀】  

  考綱內(nèi)容  

  考綱闡釋  

  考點分布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能力層級:B級(識記)  

(1)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與用法,是指能根據(jù)語境進行理解與辨別!熬涫健睂儆谡Z法范疇.(2)“不同的用法”指詞類活用,也屬于語法范疇。同現(xiàn)代漢語相比,古代漢語的語法構(gòu)造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所謂“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這樣一些相異的部分。  

(1)“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 、成分省略。  

(2)“不同用法”指的是詞類活用,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的活用。重點是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難點是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 

  《考試大綱》明確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理解這些“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與用法,是指能根據(jù)語境進行理解與辨別!熬涫健睂儆谡Z法范疇,“不同的用法”指詞類活用,也屬于語法范疇。同現(xiàn)代漢語相比,古代漢語的語法構(gòu)造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所謂“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這樣一些相異的部分! 

  【考點透析】  

  (一)文言文常見文言句式  

  ☆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薄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2、“……,……也!薄 

  判斷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3、“……者,……!庇械呐袛嗑洌辉谥髡Z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4、“……者也。”  

  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對否定判斷,同學們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別注意!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難點探析  

1.不用語氣詞,完全由詞序來體現(xiàn)。如:  

  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晉鄙嚄唶宿將。(《信陵君竊符救趙》)  

  此人也,罵曰畜產(chǎn),辱孰甚焉?(《后漢書•劉寬傳》)  

  例中判斷很難辨認。在翻譯時要注意判斷這類句子屬于判斷句,并譯成判斷句格式,加上判斷詞“是”。  

2.用“為”聯(lián)系主語和謂語,表示判斷。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鴻門宴》)   

3.用“是”表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辭》)  

  但是,注意下一個句子: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保ā恫旖瘛罚 

  劃線的這個句子是判斷句。主語由“是”充當,翻譯為“這”;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jié)構(gòu)(所……的地方)充當?shù)摹H浞g為:

  這(就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 

  這個“是”,是代詞而不是判斷詞,因為句子中沒有“者”“也”之類,而且主謂間沒有逗號,可見掌握判斷句。理解的關(guān)鍵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詞性主語+名詞性謂語。

  ☆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 

1、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  

  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2、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動。如: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3、用“見”、“于”,“見……于……!北肀粍印H纾骸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  

4、用“為”,“為……所……”表被動。如: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為仲卿母所遣。(《孔雀東南飛》)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過秦論》)  

5、用“被”表被動。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6、動詞本身表被動。  

  戍卒叫,函谷舉。(《過秦論》)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難點探析  

  被動句分兩類,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1)有標志被動句的難點在于“見”。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2004年高考上海卷)  

  上述例句中,“見”表被動。但很多情況下被理解為動詞。又如:  

  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同上)  

  例中“見”都相當于副詞,有指代意義,指動作偏指一方。如“見恕”意為“饒恕我”。以上幾例“見”均為指代“我”。這是一個難點,注意掌握。

  (2)意念被動主要通過上下文的內(nèi)容來進行推斷,找出動詞的施動對象進行判斷。如:  

  洎牧以讒誅。(蘇洵《六國論》)  

  而劉夙嬰疾病。(《陳情表》)  

  例中“誅”“嬰”都是動詞本身表被動。如果不譯成被動,就會是“到了李牧因讒言誅殺”“可是祖母劉氏多年纏繞疾病”,這樣說不通,不合原意。意念被動要求我們能理解文段,這樣才能推敲。

  ☆倒裝句式  

  文言文的倒裝句是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較而言的。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倒裝句式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等形式:  

1、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如:  

  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 

  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ā蛾套又螙|阿》)  

  稱心快意,幾家能彀?!(《與妻書》)  

  以上兩句的順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子之治東阿,甚善矣!”“幾家能彀稱心快意!”!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前置,主要有下列幾種情形: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  

  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記》)  

  而彼且奚適也?(《逍遙游》)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  

  作賓語的疑問代詞有“誰、何、孰、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  

  余是以記之,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  

  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  

  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未之有也。(《孟子》)  

  正常語序應該是“恐年歲之不與吾”、“未有之也”。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無乃爾是過矣。(《季氏將伐顓臾》)  

  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惟)”,構(gòu)成“唯(惟)……是(之為)……”的格式。如:  

  惟弈秋之為聽。(《弈秋》)  

  唯利是圖。唯命是從。  

 。4)方位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如: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例句意思是“項王、項伯面向東邊坐,亞父面向南邊坐!薄 

  (5)文言文中,“自”作賓語時常常置于動詞之前! 

  人不暇自哀。(《過秦論》)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難點探析  

  比較下列句子: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經(jīng)·碩鼠》)  

  ②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①前一個是肯定句,“汝”作為代詞不前置,但后一句是否定句,“我”要前置! 

  例②雖是否定句,由于賓語“王”是名詞,而不是代詞,故不能前置!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其形式有:  

  (1)定語放在中心詞后,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邠人偷嗜暴惡者,率以貨竄名軍伍中。(《段太尉逸事狀》)  

  客有吹洞簫者。(《赤壁賦》)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陳涉世家》)  

  例中“客有吹洞簫者”即“有吹洞簫之客”,“邠人偷嗜暴惡者”即“偷嗜暴惡之邠人”。余例類推。  

 。2)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之”字,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表示定語后置。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例句中的中心詞分別是“爪牙”、“筋骨”、“廟堂”、“江湖”,后置定語分別是“利”、“強”、“高”、“遠”,四個“之”是定語后置句的標志,無實在意義。   

 。3)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而”字,再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幾人歟?  

 。5)數(shù)量詞作定語的后置。構(gòu)成“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的形式!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難點探析  

  辨識“之”作助詞的定語后置要注意三點:  

  一是表示領(lǐng)屬性的定語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來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時間、處所、數(shù)量等修飾性定語才能后置。如: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捕蛇者說》)(“之”前表領(lǐng)屬)  

  二是注意把定語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類似的語言形式區(qū)別開來。如:   

  村中少年好事 (定語+主語+謂語+賓語)   

  村中少年好事者 (定語后置)   

  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語與謂語之間加了一個結(jié)構(gòu)助詞“之”,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三是特別注意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詞,容易混淆! 

  區(qū)別的辦法是:  

  賓語前置的“之”前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賓語),“之”后是動詞(謂語);定語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中心詞),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詞或能充當定語的詞或詞組。二者結(jié)構(gòu)如下:  

  賓語前置句:句讀(名詞,作賓語)之不知(動詞),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除疑惑  

  定語后置句:蚓無爪牙(名詞,中心詞)之利(形容詞),筋骨之強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  

 。础⒔樵~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介詞結(jié)構(gòu)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文采不表于后世。(《報任安書》)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  

  具告以事。(《鴻門宴》)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苯樵~“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譯作狀語。  

 。3)“乎”作介詞時相當于“于”,與其構(gòu)成的介詞短語后置!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不過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有呼應下文省、對話省。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這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楚人為食,吳人及之。(楚人)奔,(吳人)食而從之。(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趕上來了。楚國人跑了,吳國人把飯吃了又跟上去追趕)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有時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  

 。o女)愛而不見,(靜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躕。(《靜女》)  

2.省略謂語。謂語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qū)υ挾÷缘。如: ?/P>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除臣(為)洗馬。(《陳情表》)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  

  言未畢,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軍以從(公命)(《段太尉逸事狀》)  

  豎子不足與(之)謀。ā而欓T宴》)  

  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理解時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常見的是省略介詞“于”和“以”。如:  

  至則無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驢》)  

  項王則受璧,置之(于)座上。(《鴻門宴》)  

  賜之(以)彘肩。(《鴻門宴》)  

4.省略中心詞。  

  中心詞是在一個詞組中被定語狀語修飾的詞,一般是不能由定語狀語來替代省略的。讀文言文時,應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如:  

  宮中府中(之吏),俱為一體(之吏)。(《出師表》)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出師表》)  

  難點探析  

  倒裝的雜糅  

  有時,一個句子中存在多種倒裝現(xiàn)象,我們往往辨析不全。如: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是平原君的使節(jié)對信陵君的激將話。“安”翻譯為疑問代詞“哪里”,“急人之困”翻譯為“為別人的困難而著急”。句子結(jié)構(gòu)分析如下:

  安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賓語     謂語          主語  

  這是一個倒裝的雜糅,是主謂倒裝與賓語前置的結(jié)合。從一個句子分為主謂兩部分來看,這個句子首先應該判斷是主謂倒裝,其次,再指出其謂語部分的賓語前置。整個句子翻譯為:

  公子您能為別人困難所著急(的美德)在哪里呢?

  遇到倒裝雜糅,要分清結(jié)構(gòu),抽繭剝絲,層層剖析! 

  ☆常見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jié)構(gòu)、凝固結(jié)構(gòu)。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jié)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約定俗成,經(jīng)久不變! 

  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陳述語氣  

  有以、無以、有所、無所、比及、為……所、以為、以……為  

  有……用來、沒有……用來、有……的、沒有……的、等到……的時候、把……當作  

  疑問語氣  

  奈何、何如、如(奈)……何、得無……乎、孰與、孰若  

  怎么辦、怎么樣、把……怎么樣、大概……吧(恐怕……吧)、跟……相比……  

  感嘆語氣  

  何其、一何、何……之  

  多么、何等、多么、怎么……這樣啊  

  反問語氣  

  無乃……乎、不亦……乎、得無……乎、何……為  

  恐怕、只怕、不是……嗎、難道……嗎、、為什么……呢  

  下面分別介紹幾種在高考中經(jīng)?嫉降墓潭ńY(jié)構(gòu)! 

1、“以為”、“以……為”   

  “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 相當。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更多的場合,“以為”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  

 。1)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于“用……做……”或“把……當作……”。如:   

  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征傳》)  

 。2)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于“認為(覺得)……怎么樣”或“認為(覺得)……是……”。如:   

  (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  

  注意:“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兩個詞,其中,“所”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505565700    責任編輯:Gaoge 
相 關(guān) 文 章
2011高考語文突破專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2011高考語文突破專題——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011高考語文突破專題——圖文轉(zhuǎn)換(第一輪)
2011年高考復習系列——識記字型

2011高考語文突破專題——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2011高考語突破專題6:辨析并修改病句
2011高考語文突破專題5:正確使用熟語(第一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