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代文閱讀 > 高二語文閱讀試題

春秋時期“和”“同”價值觀的興起(社科類閱讀附答案)

[移動版] 作者:佚名

春秋時期“和”“同”價值觀的興起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動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的理念也逐漸趨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標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和”與“同”兩個范疇的對舉,二是“和實生物”與“和而不同”這兩個重要命題的提出。

“和”與“同”兩個概念的對舉,是由西周末年鄭國的史官史伯提出來的。據《國語·鄭語》,鄭桓公問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說:“恐怕要必然走向衰敗”。衰敗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統(tǒng)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沒有處理好“和”與“同”的關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拋棄“和”。在史伯看來,“和”與“同”是內涵不同的兩個概念!昂汀笔恰耙运剿保床煌臇|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而“同”則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無論加多少,最后還是絕對的單一體。因此,“和”體現的是由不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多樣性的統(tǒng)一,而“同”則是由相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多樣性的統(tǒng)一,能夠使這個共同體“豐長而物歸之”,即豐富、發(fā)展并生成新東西。而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則只能是“同則不繼”!墩f文》:“繼者,續(xù)也,從從系!币虼耍安焕^”則為“絕”,即不能產生任何新東西,從而使單一的同一體走向衰亡和滅絕。

可見,“和”與“同”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一對范疇,只有在兩者對舉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內涵,這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昂汀笔侨f物生成發(fā)展的根據,也是事物存在發(fā)展的內在動力,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這一命題的確切涵義。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晏嬰,發(fā)揮了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的思想,進一步擴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內容。據《左昭·二十年》載:晏嬰在回答齊景公“和與同異乎”的問題時,明確指出“和與同異”。他認為,“和”好比做羹湯或彈奏音樂,只有“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方能成為美味佳羹或動聽的樂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嬰以五味相濟、五音相和的例子來說明“和同之異”“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即后來儒家所謂的“中庸”。意謂如果一道羹湯味道太淡,就增加調料。如果太濃,就加水沖淡。這樣才能使湯的味道平正適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調劑清水,誰還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彈一種音調,誰還能聽它呢?由此晏嬰得出一個結論:“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處于社會急劇分化、急劇變動中的孔子,繼史伯、晏嬰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確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來所稱的“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把殷周以來蘊涵在六經之中豐富的“和”的思想資源,引進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從而進一步啟發(fā)了先秦諸子對“和”的深入討論,遂使“和”或和諧理念成為中華文化的公共話語,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1.下列對“和”與“同”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項是()

A.“和”與“同”是古代哲學中的兩個概念,“和”體現的是由不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多樣性的統(tǒng)一,而“同”則是由相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

B.“和”與“同”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一對范疇,“和”是在不同中產生同,而“同”是同上加同,它們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

C.“和”好比做羹湯或彈奏音樂,只有“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方能成為美味佳羹或動聽的樂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誰能聽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東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而“同”則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無論加多少,最后還是絕對的單一體。

[答案與提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和實生物”哲學命題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鄭國的史官史伯提出來的,它的意思是說“和”是萬物生成發(fā)展的根據,也是事物存在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是由孔子把殷周以來的“和”的思想資源引進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從而使和諧理念逐漸成為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將“和”與“同”的概念進行對舉,并明確提出這也是區(qū)分君子與小人之間不同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標準。

D.“和與同異”是由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晏嬰,在發(fā)揮“和實生物”思想并擴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的哲學命題。

[答案與提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著重論述了中國古代有關“和”的含義及其意義,觀點明確,論據充實,但它畢竟是屬于先秦時代的,對我們今天所談論的和諧理念的建設借鑒意義不大。

B.本文以時間為順序,從史伯“和實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學定位,再到先秦諸子對“和”的拓展和發(fā)揮,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實和明確。

C.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和諧”的民族,可以說中國的哲學智慧集中體現在一個“和”字上,它是中國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D.晏嬰以五味相濟、五音相和的例子來說明“和同之異”“濟其不及,以泄其過”,不僅形象生動,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樸素的辯證觀點。

[答案與提示]

查看更多春秋 和諧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