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高三語文閱讀試題

袁行霈《語言與文字》高三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飄零書生604
袁行霈《語言與文字》高三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①我們在廣東或香港旅行時,言語不通,遇到困難,以紙筆來作“筆談”,卻是最簡單的一種解決的方法。原來,不管語言的如何分歧,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在很早的時候便已尋找到一種統(tǒng)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統(tǒng)一。在遠東大陸上的這個大帝國,所以會有那么長久的統(tǒng)一的歷史者,“文字”的統(tǒng)一,當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正同每個野蠻民族之必有其語言一樣,最野蠻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文字的萌芽。語言只是訴之于聽覺的,其保存,只是靠著人的記憶,其傳達,只是靠著人的口說,未必能傳得遠,傳得久,傳得廣,或未必能夠正確無訛。但文字則不同,她是有語言所未必有之傳達的正確性和久遠性的。自有文字的發(fā)見,于是人類的文化才會一天天的進步;往古的文化得以傳述下去,異地的文化,得以輸傳過來,所取用者益廣,益博,于是所成就者也就愈偉大,愈光榮了。

③語言和文字同為傳達思想和情緒的工具。卻一則訴之視官,一則訴之聽官,其發(fā)展并不是同循一轍的。在那時,文字還不過是繪畫的或象征的符號,其作用至為簡單,只是幫助記憶而已。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們,每遣使人他適傳達意志時,則用一種樹枝造成的木棒,以種種樣式的符號刻劃于上,以備遺忘;或對方見了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秘魯?shù)耐寥宋魢L用結繩的制度;這正與《易系傳》所謂“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的話相應。但較進步的民族,則應用到更復雜的繪畫或和繪畫相類似的方法,以傳達或記載某意或某事。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實物是相差不遠的。中國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鳥、馬等等,皆不過是繪畫而已。埃及的象形字,像說兩匹馬,便是實在的繪著兩匹馬的。但后來,這些繪畫的字形,漸漸的簡單了,離開圖畫便一天天的遠了。同時,許多抽象的觀念,也能以會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來的。

④但文字如果不能和語言連合的話,便永遠只會是一種繪畫或象征的符號而已。人類文化愈進步,于是文字不僅是實物的繪畫的或象征的記錄,而也是語言的代表或符號了。文字和語言的合一,一面語言漸漸的得以統(tǒng)一了,一面文字也更趨于復雜,滋生得更多,而同時,離象形字的狀態(tài)也益遠,更有許多象音、會意的字創(chuàng)造出來。在這種人類所特有的符號之下,千萬年來,是那樣精致的記錄下,或傳達出人類的偉大的思想與情緒!所謂文學便是用這種特創(chuàng)的符號記錄下或傳達出的人類的情思的最偉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麗的成就。

⑤中國古代的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其他各地,還使用著不同的語言(像在春秋的時候,楚地呼“虎”為“於菟”,便是一例);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則不可知。我們觀于秦始皇帝的屢次提到“同書文字”(《瑯琊臺立石》),或“書同文字”(《始皇本紀》),臣下們至以此和“車同軌”,“器械一量”同為歌功頌德之語。或當時各國所用的文字說不定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書寫方法)。惟就殷虛所發(fā)見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諸代的銅器款識觀之,又確知很早的便有一種共同的文字的存在。這種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占據(jù)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后來才因了他們的勢力的漸漸擴大,而流傳到各地去。總之,在很早的時候,中國的文字大約便已是統(tǒng)一了的。惟語言,則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統(tǒng)一。又,即在古代,因了語言的時代的變異,而文字則成了一成不變的固體,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也漸漸的和語言不能合一。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語言的流變和歧異則仍然繼續(xù)存在?傆袃汕暌陨系臅r間了,中央政府都在維持著“文字”的統(tǒng)一。

(節(jié)選自《中國文學史》,有刪改)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qū)”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A.相對于語言而言,文字能傳播的范圍更廣,時間更長,而且不會有錯誤。

B.早期的文字其主要功能是幫助記憶,現(xiàn)在還有一些土著在派人往其它地方傳達意志時用樹枝造成木棒,將符號刻畫在上面,以備遺忘。

C.最初的文字和實物相差不遠,如中國古代的象形字日、月、山、川等,原先都不過是繪畫而已,后來才逐漸簡化遠離了繪畫。

D.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性的特點,故而閱讀起來比較容易。

E.就殷墟所發(fā)見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諸代的銅器款識來看,中國古代的確很早便有一種共同的文字的存在了。

13.關于“語言和文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感覺到語言不通時候,有時可以憑借文字來解決思想交流上的障礙。

B.文字和語言的合一使得語言逐漸趨于統(tǒng)一,而文字則趨于復雜。

C.在古代,中原地區(qū)的民族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而其它各地則還使用著不同的語言和文字。

D.文字或許可以通過官方進行規(guī)范統(tǒng)一,語言的流變和歧異則未必能消除。

14.請根據(jù)文意,說說為什么“自有文字的發(fā)見,于是人類的文化才會一天天的進步”?(4分)

15.據(jù)考證,潮汕人的祖先是從中原地區(qū)逐步遷徙來的。在潮汕方言中,“食飯(吃飯)、姿娘(姑娘)、書冊(書本)、厝(房、屋)、伊(他、她)”這些口語詞匯在秦漢以及唐宋的古文典籍中時可見到。而在今天規(guī)范的普通話口語表達中,上述詞匯已不再使用。請據(jù)文章第⑤段的相關觀點簡要解釋上述現(xiàn)象。

參考答案:

12.BE【A.原文說“但文字則不同,她是有語言所未必有之傳達的正確性和久遠性的”,并不表示文字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會有錯誤。C.原文說“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實物是相差不遠的”,以偏概全。D.文字早期具有象形的特征并不表示閱讀起來就很容易!俊點此進入高中說明文閱讀訓練參考答案100則查看完整參考答案(本文答案在第7頁)…15.(1)因為潮汕人是從中原逐步遷徙來的,而古代中原地區(qū)的民族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所以潮汕方言中“食飯”“姿娘”等口語詞匯在古文典籍中時可見到。(2)因為語言有時代的變異,而文字則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和語言漸漸不能合一了,所以今天規(guī)范的普通話口語中不再使用“食飯”“姿娘”等潮汕方言詞語!驹u分細則】本小題共4分,每個要點2分,文本觀點與對應結論各1分。依據(jù)文意,所舉潮汕方言詞匯之所以見諸唐宋以前的古籍,是因為其時文字與語言是合一對應的;之所以普通話中不再使用,是因為文字固定不變,而語言則隨時代的發(fā)展發(fā)生變異,兩者不再合一對應。考生只要能理解文意把此兩層意思說清楚即可得分。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