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 > 文言專題 > 文言經(jīng)典 > 正文

晉獻(xiàn)公殺世子申生

晉獻(xiàn)公殺世子申生

晉獻(xiàn)公將殺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謂之曰③:“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 是我傷公之心也!痹唬骸叭粍t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5)。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6)?”使人辭于狐突曰(7):“申生有罪, 不念伯氏之言也, 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 吾君老矣, 子少(8), 國家多難, 伯氏不出而圖吾君(9)。伯氏茍出而圖吾君(10), 申生受賜而死(11)。”再拜稽首(12), 乃卒(13)。是以為恭世子也(14)。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檀弓》上!疤垂笔乔笆兹宋锏男彰 編者用作篇名。全篇內(nèi)容主要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討論喪禮的言論, 富有文學(xué)色彩, 風(fēng)格獨特.②晉獻(xiàn)公:春秋戰(zhàn)國時的諸侯國晉國國君, 姓姬, 名詭諸。世子:太 子.③公子重(chong)耳:太子申生的同父異母弟弟。后來當(dāng)上晉國國君, 稱晉文公, 是春秋五霸之一。④蓋(he):同“盍”, 何不, 為什么不。⑤弒(Shi):臣子殺國君, 或兒子殺父親叫弒。(6)行:這里指 逃奔。如;連詞。之:往, 去。(7)辭:告別, 狐突:申生的師傅, 字伯行, 所以又稱“伯氏”。(8)子:指驪姬的兒子奚齊。(9)圖:策劃, 謀 劃。(10)茍;如果, 倘若。(11)賜:恩惠。(12)再拜:連拜兩次; (qi)首:古時叩頭敬禮。(13)卒:死去。(14)恭:人死后按其生前敬順 的事跡給予的稱號, 即謚(Shi)號。

譯文

晉獻(xiàn)公想要殺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訴申生說:“你為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對父親說呢?”太子說:“不行。父親有驪姬才得安樂, 我說出來會傷他的心!敝囟终f:“那么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說:“不行。父親會說我想謀害他。天下哪里有 沒有國父的國家?再說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 告別說:“我申生有罪, 沒有聽從您的忠告, 以至于只有去死。我 不敢貪生怕死。雖然如此, 但我們國君年紀(jì)老了, 愛子年紀(jì)又小。 國家有許多憂患, 您又不肯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如果您肯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 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 甘愿去死!鄙晟侔葸殿^行禮, 接著自盡身亡。因此, 人們送他溢號稱“恭世子”。

賞析

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殺自己時,既不愿對父王表露心跡,又不愿逃走,最后自盡以成孝道。這事在古代儒生看來可歌可泣,值得贊美,但在今天看來,自盡并非最好的選擇。

殺身以成仁,為了某種理想和價值追求而獻(xiàn)出自己的生命,這本身的確值得贊頌。它體現(xiàn)了人類超越肉體生命的一種追求,體現(xiàn)了古人對生命存在的一種深刻領(lǐng)悟:肉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在于肉體本身,更在于它與某種精神意義的聯(lián)系。換句話說,活著應(yīng)當(dāng)有意義和價值——一不管這種意義和價值的具體內(nèi)涵是什么。

申生所看重的是人倫綱常中的孝道。他的角色定位是兒子,是本可以繼承王位的特殊的兒子——太子。他由此而來的職責(zé)和義務(wù)是無條件地服從父親和國君,不能有超越角色和職責(zé)義務(wù)的言行舉止。對此,他有高度的意識和自覺性,所以不惜生命的代價、來換取他所篤信的價值和理想。對于他來說,可謂是生命誠可貴,孝道價更高。若為孝道故,生命可以拋。

如今恐怕很少有人會這樣去做,因為我們不僅看重生命本身,價值取向已全然不同。我們也可以做到獻(xiàn)出生命,但不會為孝也無論是父母還是別的什么人,我們可以尊重他們,認(rèn)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如果出現(xiàn)意見分歧,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來解決,也可以尋求第三方的調(diào)解。即使到了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地步,也完全沒有交出生命的必要。傳統(tǒng)孝道的大部分內(nèi)涵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根據(jù),除了敬重長輩之外,所剩無幾。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評析

這篇150字的短文,沒有議論,沒有說教,甚至沒有一句客觀的描述和抒情的詞語,有的只是一段對話,一段獨白,完全通過人物自己的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然而,它卻寫得委婉曲折,血淚交織,十分動情。

晉獻(xiàn)公寵愛驪姬,驪姬為使自己親生兒子奚齊能繼承君位就誣陷太子,說太子要謀殺其父獻(xiàn)公,獻(xiàn)公輕信驪姬,逼迫太子申生自盡。申生在被讒蒙冤的情況下,既不申辯以傷君父之心,也不出逃以揚君父之過,終于含冤自殺。文章頭一句“晉獻(xiàn)公將殺其世子申生”,開始就造成一種恐怖、緊張而充滿懸念的氣氛。驪姬因陰謀得逞而偷著樂的得意神情,老而昏聵的獻(xiàn)公要殺親子的憤怒與沉痛,盡在不言中。而申生眾多的兄弟們,滿朝的文武大臣們,親者,仇者又會有什么反應(yīng)?申生自己有什么反應(yīng)?都令讀者產(chǎn)生懸念。然而被殺者申生卻坦然自若,從容面對死亡。作者把殘酷的環(huán)境與申生坦然的心境加以強烈地對比,并在對比的反差中,揭示人物的忠孝之心,塑造人物的形象。先是重耳與申生的對話。申生對重耳的“盍言”、“盍行”的回答,一不辯白,是怕傷老父的心;二不出走,是怕?lián)P父之過。一般情況下的忠孝,不會引人注目;兒子蒙受親生父親的冤屈,能無怨無恨,從容就死,就不能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說申生與重耳的對話,表現(xiàn)了申生盡忠盡孝于生前;那么,申生派人代表他與老師狐突的訣別辭,乃是盡忠孝于身后!安稀倍洌砻魃晟谂R死前,念念不忘的還是君國,想的還是在自己死后賢士大夫如何幫助君上治國安邦!拔峋弦樱由,國家多難。”這十個字,既表現(xiàn)了他臨死前的清醒認(rèn)識,也顯示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憂患以及對老父、幼弟的深切關(guān)愛。飽含感情,一字一淚。這種愚忠愚孝,今天看來,過于迂腐,未免可笑,但此文之所以催人淚下,似乎也正在于一個“愚”字。 

點此選購正版圖書】   上一篇:曾子易簀

下一篇: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注釋、翻譯與賞析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09ping    責(zé)任編輯:Gaoge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