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jīng)典名著 > 正文

淮陰侯列傳原文、注釋與翻譯

作者:司馬遷 文章來源:會員上傳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①,貧無行②,不得推擇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賈④,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數(shù)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無行:品行不好。③推擇:推舉選用。④治生商賈:以做生意維持生計。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室內(nèi)床上吃掉。蓐:草席。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dāng)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jīng)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jīng)多次前往下鄉(xiāng)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shù)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nèi)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zhǔn)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信釣于城下,諸母漂①,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②。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jìn)食③,豈望報乎!”

①母:對老年婦女尊稱。漂:在水里沖洗絲棉之類。②竟:到底、完畢。③王孫:公子,少年。對年輕人敬稱。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yǎng)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②。”眾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①屠:以宰殺牲畜為業(yè)的人。②中情:內(nèi)心。③眾辱:當(dāng)眾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兩腿間。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dāng)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于是韓信仔細(xì)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rèn)為他膽小。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①,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shù)以策干項羽②,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dāng)斬③,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輕,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④?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⑤。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

①戲(huī,揮)下:帥旗之下,即部下。戲,同“麾”。軍中指揮作戰(zhàn)的旗子。②干:求取。③坐法:因犯法而獲罪。④上:皇上。此實指漢王劉邦。此時劉邦尚未一統(tǒng)天下,不該稱“上”,應(yīng)改為“王”。以下多處如此。⑤說:同“悅”。喜歡、高興。

等到項粱率軍渡過了淮河,韓信持劍追隨他,在項粱部下,卻沒有名聲。項粱戰(zhàn)敗,又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了郎中。他屢次向項羽獻(xiàn)策,以求重用,但項羽沒有采納。漢王劉邦入蜀,韓信脫離楚軍歸順了漢王。因為沒有什么名聲,只做了接待賓客的小官。后來犯法判處斬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殺了,輪到韓信,他抬頭仰視,正好看見滕公,說:“漢王不想成就統(tǒng)一天下的功業(yè)嗎?為什么要斬壯士!”滕公感到他的話不同凡響,見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韓信交談,很欣賞他,把這事報告漢王,漢王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漢王并沒有察覺他有什么出奇超眾的才能。

信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shù)十人①,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上②,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③,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fù)罵曰:“諸將亡者以十?dāng)?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④。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⑤。”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⑥,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⑦,設(shè)壇場⑧,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①行:等,輩。一說行(xíng,形),走(在半途)。②度:揣測,估計。③謁:進(jìn)見,拜見。④國士:國內(nèi)杰出的人物。⑤顧:但。策:指“長王漢中”和“爭天下”兩種策略。⑥素慢:一向傲慢。素:向來。⑦齋戒:古人祭祀等大典前,先行沐浴、更衣、獨宿、素餐以清心潔身,表示敬重。⑧壇場:指拜將場所。壇:土臺。

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rèn)為他是位奇才。到達(dá)南鄭,各路將領(lǐng)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幾十人。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漢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有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是惱怒又是高興。罵蕭何道:“你逃跑,為什么?”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趕逃跑的人。”漢王說:“你追趕的人是誰呢?”回答說:“是韓信。”漢王又罵道:“各路將領(lǐng)逃跑了幾十人,您沒去追一個;卻去追韓信,是騙人。”蕭何說:“那些將領(lǐng)容易得到。至于像韓信這樣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決策了。”漢王說:“我是要向東發(fā)展啊,怎么能夠內(nèi)心苦悶地長期呆在這里呢?”蕭何說:“大王決意向東發(fā)展,能夠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韓信終究要逃跑的。”漢王說:“我為了您的緣由,讓他做個將軍。”蕭何說:“即使是做將軍,韓信一定不肯留下。”漢王說:“任命他做大將軍。”蕭何說:“太好了。”于是漢王就要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說:“大王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jié),如今任命大將軍就像呼喊小孩兒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大王決心要任命他,要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shè)置高壇和廣場,禮儀要完備才可以呀。”漢王答應(yīng)了蕭何的要求。眾將聽到要拜大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軍了。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shù)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①,因問王曰:“今東鄉(xiāng)爭權(quán)天下②,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③:“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暗噁叱咤④,千人皆廢⑤,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⑥,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dāng)封爵者,印刓敝⑦,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⑧,不居關(guān)中而都彭城⑨。有背義帝之約⑩,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shù)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余萬(13),唯獨邯、翳、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guān),秋毫無所害(14),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15),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dāng)王關(guān)中,關(guān)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16),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17)。”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①謝:謙讓。②鄉(xiāng):同“向”,面向,面對著。③賀:贊同,嘉許。④暗噁:滿懷怒氣。叱咤:呼喊,咆哮。⑤廢:伏,偃伏,不敢動。⑥嘔嘔:溫和的樣子。⑦刓(wán,完)敝:在手里玩弄,磨損。⑧霸:稱霸。臣:使……臣服。⑨都:建都。⑩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沒有按“先入關(guān)者王之”的約定辦事。有:又。€遷逐義帝置江南:滅秦后,項羽假尊義帝,而自己立為西楚霸王,派人遷義帝從盱眙至郴,并暗地令九江王等擊殺之。特劫于威強:只是在淫威下勉強屈服。⒀這一句是指章邯等投降項羽時,有秦軍二十萬,投降后被虐待,有怨言,項羽把他們?nèi)炕盥裨谛掳渤悄?,挖坑活埋。⒁秋毫:秋天鳥獸新生細(xì)毛。喻微細(xì)。⒂法三章:即約法為“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⒃失職:指失去應(yīng)得的封地和關(guān)中王的職權(quán)。⒄傳檄:發(fā)布文書、文告。

任命韓信的儀式結(jié)束后,漢王就座。漢王說:“丞相多次稱道將軍,將軍用什么計策指教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說:“如今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王嗎?”漢王說:“是。”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說:“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贊成地說:“我也認(rèn)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經(jīng)侍奉過他,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吧。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lǐng),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zhàn)功,該加封進(jìn)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王即使是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他放棄了關(guān)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憤憤不平。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僻遠(yuǎn)的地方,也都回去驅(qū)逐自己的國君,占據(jù)了好的地方自立為王。項王軍隊所經(jīng)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殘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歸附,只不過迫于威勢,勉強服從罷了。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說他的優(yōu)勢很容易轉(zhuǎn)化為劣勢。如今大王果真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zhàn)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誅滅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愿,有什么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況且項羽分封的三個王,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lǐng),率領(lǐng)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被殺死和逃跑的多到?jīng)]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投降。到達(dá)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這三個人恨入骨髓。而今項羽憑恃著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愛戴他們。而大王進(jìn)入武關(guān),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jù)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dāng)在關(guān)中做王,關(guān)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yīng)得的爵位進(jìn)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發(fā)動軍隊向東挺進(jìn),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rèn)為得到韓信太晚了。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lǐng)攻擊的目標(biāo)。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①。漢二年,出關(guān)②,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fù)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fù)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①定三秦:公元前206年,劉邦用韓信計,暗渡陳倉,打敗雍王章邯入咸陽,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②關(guān):函谷關(guān)。

八月,漢王出兵經(jīng)過陳倉向東挺進(jìn),平定了三秦。漢二年(前205),兵出函谷關(guān),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也相繼投降。漢王又聯(lián)合齊王、趙王共同攻擊楚軍。四月,到彭城,漢軍兵敗,潰散而回。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漢王在滎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又摧垮楚軍。因此楚軍始終不能西進(jìn)。

 

漢之?dāng)s彭城①,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guān)反漢②,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說豹③,不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坂,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④,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xùn)|郡。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⑤。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①卻:退,退卻。②絕:斷絕通路。③說:規(guī)勸。④木罌缻(fǒu,否):木制盆甕。⑤禽:同“擒”。捉,捕捉。

漢軍在彭城敗退之后,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國和趙國也背叛漢王跟楚國和解。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為由請假回鄉(xiāng),一到封國,立即切斷黃河渡口臨晉關(guān)的交通要道,反叛漢王,與楚軍訂約講和。漢王派酈生游說魏豹,沒有成功。這年八月,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隊駐扎在蒲坂,堵塞了黃河渡口臨晉關(guān)。韓信就增設(shè)疑兵,故意排列開戰(zhàn)船,假裝要在臨晉渡河,而隱蔽的部隊卻從夏陽用木制的盆甕浮水渡河,偷襲安邑。魏王豹驚慌失措,帶領(lǐng)軍隊迎擊韓信,韓信就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為河?xùn)|郡。漢王派張耳和韓信一起,領(lǐng)兵向東進(jìn)發(fā),向北攻擊趙國和代國。這年閏九月打垮了代國軍隊。在閼與生擒了夏說。韓信攻克魏國,摧毀代國后,漢王就立刻派人調(diào)走韓信的精銳部隊,開往滎陽去抵御楚軍。

信與張耳以兵數(shù)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余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①,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②,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yuǎn)斗,其鋒不可當(dāng)。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③,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shù)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④,從間道絕其輜重⑤;足下深溝高壘⑥,堅營勿與戰(zhàn)。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后,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西將之頭可致于戲下。愿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zhàn)⑦。今韓信兵號數(shù)萬,其實不過數(shù)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⑧。今如此避而不擊,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①涉:渡。②喋血:形容激戰(zhàn)而流血很多。③樵蘇后爨(cuàn,竄):師不宿飽。意思是談臨時打柴割草,燒火做飯,士兵們很難安飽。樵:砍柴。蘇:割草。爨:燒火做飯。④假:借。⑤間道:隱蔽小道。輜重:軍需物資,此指糧草。⑥深溝高壘:深挖戰(zhàn)壕,加高營壘。⑦十則圍之,倍則戰(zhàn):語出《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倍則分之”。意思是說兵力十倍于敵人,就可以包圍它,一倍于敵人,就可以和他對陣。⑧罷:通“疲”。

韓信和張耳率領(lǐng)幾十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xiàn)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yuǎn)征,其鋒芒不可阻擋?墒牵衣犝f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饑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jīng)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zhàn)車不能并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jìn)的軍隊迤邐數(shù)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yuǎn)遠(yuǎn)地落到后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zhàn)壕,高筑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zhàn)。他們向前不得戰(zhàn)斗,向后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后路,使他們在荒野什么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xì)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xué)說的刻板書生,經(jīng)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十倍于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zhàn),F(xiàn)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shù)萬,實際上不過數(shù)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jīng)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回避不出擊,強大的后續(xù)部隊到來,又怎么對付呢?諸侯們會認(rèn)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采納廣武君的計謀。

韓信使人間視①,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fā),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②,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③,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飱④,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yīng)曰⑤:“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jù)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⑥,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⑦。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⑧,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zhàn)良久。于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fù)疾戰(zhàn)⑨。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zhàn),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11),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于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沒泜水上,禽趙王歇。

①間視:暗中探聽,窺伺。②萆:通“蔽”,隱蔽。③空壁:全軍離營。④裨將:偏將,副將。⑤詳:通“詳”,假裝。⑥大將旗鼓:主將的旗幟和儀仗。⑦陳:同“陣”,打仗時的戰(zhàn)斗隊列。⑧平旦:天剛亮。⑨復(fù)疾戰(zhàn):此三字疑衍。⑩逐利:追奪戰(zhàn)利品。(11)遁走:潛逃。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jīng)]有采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lǐng)兵進(jìn)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fā),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韓信告誡說:“交戰(zhàn)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jìn)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dá)開飯的命令。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lǐng)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占據(jù)了有利地形筑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dāng)[開戰(zhàn)斗隊列。趙軍遠(yuǎn)遠(yuǎn)望見,大笑不止。天剛蒙蒙亮,韓信設(shè)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zhàn)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jìn)去。然后再和趙軍激戰(zhàn)。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耳新已進(jìn)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zhàn),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yù)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zhàn)利品的時候,就火速沖進(jìn)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jīng)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lǐng),于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漢兵前后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①。于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xiāng)坐,西鄉(xiāng)對,師事之。諸將效首虜②,(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③,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shù)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④?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⑤,此所謂‘驅(qū)市人而戰(zhàn)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zhàn);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①購:懸賞征求。②效:呈獻(xiàn),貢獻(xiàn)。首虜:首級和俘虜。③以上二句語見《孫子·行軍篇》:“丘陵堤防,必處其陽面而背之。”意思是說,行軍布陣應(yīng)該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后面臨水。倍,背靠,背向。④以上二句語出《孫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意思是說,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沒有其他選擇,只有拼死戰(zhàn)斗,死中求生而獲勝。⑤素:一向,平素。拊循:撫慰,順從。引申為受過訓(xùn)練,聽從指揮。士大夫:指一般將士。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于是就有人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眾將獻(xiàn)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布陣應(yīng)該右邊和背后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么戰(zhàn)術(shù)。”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xùn)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說的‘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zhàn)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還能用他們?nèi)倌兀?rdquo;將領(lǐng)們都佩服地說:“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于是信問廣武君曰:“仆欲讓攻燕①,東伐齊,何苦而有功②?”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③。今臣敗亡之虜,何足權(quán)大事乎④!”信曰:“仆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⑤,非愚之虞而智于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問曰:“仆委心歸計⑥,愿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⑦。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顧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zhàn)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nèi),威振天下。農(nóng)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⑧。若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zhàn)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⑨,礦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quán)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所短也。臣愚,竊以為亦過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⑩,鎮(zhèn)趙撫其孤,百里之內(nèi),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⒀,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⒁,齊必從風(fēng)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fā)使使燕,燕從風(fēng)而靡⒂。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zhèn)服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①仆:自我謙稱。②何苦:即若何,如何。③以上兩句為當(dāng)時流行俗語。圖存,謀劃國家生存大計。④權(quán):權(quán)衡。引申為計議。⑤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虞被晉所滅,百里奚被晉所俘,作為陪嫁臣隨秦穆公夫人入秦,逃走后被楚國人在宛地捉住,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回,“授之國政”,秦穆公遂霸。見卷五《秦本紀(jì)》。⑥委心歸計:傾心聽從你的計策。⑦以上四句為當(dāng)時流行俗語。⑧以上三句意思是說,農(nóng)民們予感到兵災(zāi)臨頭,停止耕作,只圖跟前享受,靜靜地聽?wèi){命運的安排。輟耕:停止耕作。釋耒(lěi,磊),放下農(nóng)具。耒,犁上木柄,指代農(nóng)具。褕衣:好衣裳。褕:美。⑨情見勢屈:真情暴露,威勢要受到挫減。見,同“現(xiàn)”。出現(xiàn)。⑩案甲休兵:停止戰(zhàn)爭。甲:鎧甲。兵:武器。€饗:宴請。(yì,億)兵:用酒食慰勞士兵。,醉酒。首:向,向著。⒀咫:八寸為咫。⒁諠言者:指辯士。⒂靡:草隨風(fēng)倒。引申為降服。

于是韓信問廣武君說:“我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怎么辦才能成功呢?”廣武君推辭說:“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將領(lǐng),沒資格談?wù)撚赂,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而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有什么資格計議大事呢?”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而秦國卻能稱霸,這并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聰明了,而在于國君任用不任用他,采納不采納他的意見。果真讓成安君采納了你的計謀,像我韓信也早被生擒了。因為沒采納您的計謀,所以我才能夠侍奉您啊。”韓信堅決請教說:“我傾心聽從你的計謀,希望您不要推辭。”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俗話說:‘狂人的話,圣人也可以選擇’。只恐怕我的計謀不足以采用,但我愿獻(xiàn)愚誠,忠心效力。成安君本來有百戰(zhàn)百勝的計謀,然而一旦失掉它,軍隊在鄗城之下戰(zhàn)敗,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而今將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生擒夏說,一舉攻克井陘,不到一早晨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了成安君。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nóng)民們預(yù)感到兵災(zāi)臨頭,沒有不放下農(nóng)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fā)日子,專心傾聽?wèi)?zhàn)爭的消息,等待死亡的來臨。像這些,都是將軍在策略上的長處。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用以作戰(zhàn)。如果將軍發(fā)動疲憊的軍隊,停留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要戰(zhàn)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不能攻克。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么,劉項雙方的勝負(fù)就不能斷定。像這樣,就是將軍戰(zhàn)略上的短處。我的見識淺薄,但我私下認(rèn)為攻燕伐齊是失策啊。所以,善于帶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韓信說:“雖然如此,那么應(yīng)該怎么辦呢?”廣武君回答說:“如今為將軍打算,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方圓百里之內(nèi),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勞將士。擺出向北進(jìn)攻燕國的姿態(tài),而后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zhàn)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燕國順從之后,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就會聞風(fēng)而降服。即使有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如果這樣,那么,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而后采取實際行動的,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韓信說:“好。”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于是派人報告漢王,并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以鎮(zhèn)撫趙國。漢王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就封張耳為趙王。

楚數(shù)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①,發(fā)兵詣漢。楚方急圍漢王于滎陽,漢王南出,之宛、葉間,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復(fù)急圍之。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②。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nèi)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③,易置之④。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fā)者擊齊。

①行定:往束救趙途中,安定百姓。②傳舍:客舍,賓館。③麾:軍中指揮作戰(zhàn)的旗子。④易置:更換,改換職位。

楚國多次派出奇兵渡過黃河攻擊趙國。趙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在行軍中安定趙國的城邑,調(diào)兵支援漢王。楚軍正把漢王緊緊地圍困在滎陽,漢王從南面突圍,到宛縣、葉縣一帶,接納了黥布,奔入成皋,楚軍又急忙包圍了成皋。六月間,漢王逃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只有滕公相隨,去張耳軍隊在修武的駐地。一到,就住進(jìn)客館里。第二天早晨,他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奔入趙軍的營壘。韓信、張耳還沒有起床,漢王就在他們的臥室里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眾將,更換了他們的職務(wù)。韓信、張耳起床后,才知道漢王來了,大為震驚。漢王奪取了他二人統(tǒng)率的軍隊,命令張耳防守趙地,任命韓信為國相,讓他收集趙國還沒有發(fā)往滎陽的部隊,去攻打齊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fā)間使下齊①,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②,下齊七十余城,將軍將數(shù)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余城,為將數(shù)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③?”于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御④。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齊王田廣以酈生賣已,乃亨之⑤,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韓信已定臨菑,遂東追廣至高密西。楚亦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

①獨:只,只不過。間使:密使,暗中派去的使臣。②伏軾:乘車人把身子俯在車前橫木上。③豎儒:蔑視讀書人的稱呼。④罷:撤除。⑤亨(pēng,烹):同“烹”。煮。

韓信領(lǐng)兵向東進(jìn)發(fā),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酈食其已經(jīng)說服齊王歸順了。韓信打算停止進(jìn)軍。范陽說客蒯通規(guī)勸韓信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游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停止將軍進(jìn)攻嗎?為什么不進(jìn)軍呢?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讀書人,坐著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將軍率領(lǐng)數(shù)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于是韓信認(rèn)為他說得對,聽從他的計策,就率軍渡過黃河。齊王聽從酈生的規(guī)勸以后,挽留酈生開懷暢飲,撤除了防備漢軍的設(shè)施。韓信乘機突襲齊國屬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國都臨菑。齊王田廣認(rèn)為被酈生出賣了,就把他煮死,而后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韓信平定臨菑以后,就向東追趕田廣,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國也派龍且率領(lǐng)兵馬,號稱二十萬,前來救援齊國。

齊王廣、龍且并軍與信戰(zhàn),未合①。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yuǎn)斗窮戰(zhàn)②,其鋒不可當(dāng)。齊、楚自居其地戰(zhàn)③、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zhàn)而降也。”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zhàn)而降之,吾何功?今戰(zhàn)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遂戰(zhàn),與信夾濰水陳。韓信乃夜令人為萬余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④,皆虜楚卒。

①未合:尚未交戰(zhàn)。②窮戰(zhàn):全力以赴地作戰(zhàn)。窮:盡,極。③地戰(zhàn):在本(國)土作戰(zhàn)。④追北:追趕敗逃的敵軍。北:打敗仗后往回逃跑。

齊王田廣和司馬龍且兩支部隊合兵一起與韓信作戰(zhàn),還沒交鋒,有人規(guī)勸龍且說:“漢軍遠(yuǎn)離國土,拼死作戰(zhàn),其鋒芒銳不可擋。齊楚兩軍在本鄉(xiāng)本土作戰(zhàn),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撫已經(jīng)淪陷的城邑,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客居兩千里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zhàn)而降。”龍且說:“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而且援救齊國,不戰(zhàn)而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么功勞?如今戰(zhàn)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么不打?”于是決定開戰(zhàn),與韓信隔著濰水?dāng)[開陣勢。韓信下令連夜趕做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游,帶領(lǐng)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zhàn)敗,往回跑。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于是就渡過濰水追趕韓信。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涌而來,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龍且在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部隊,見勢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逃跑了。韓信追趕敗兵直到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了。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zhèn)之①,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便。”當(dāng)是時,楚方急圍漢王于滎陽,韓信使者至,發(fā)書②,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③,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④。”漢王亦悟,因復(fù)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①假王:王的暫時代理人。②發(fā)書:打開書信。③佐:輔佐。④變生:發(fā)生變故。指可能引起韓信背漢。

漢四年(前203),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復(fù)無常,南面的邊境與楚國交界,不設(shè)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zhèn)撫,局勢一定不能穩(wěn)定。為有利于當(dāng)前的局勢,希望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正當(dāng)這時,楚軍在滎陽緊緊地圍困著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漢王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著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為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zhèn)守齊國。不然可能發(fā)生變亂。”漢王醒悟,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張良前往,冊立韓信為齊王,征調(diào)他的軍隊攻打楚軍。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①。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fù)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guān),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②,身居項王掌握中數(shù)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③,復(fù)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④,以項王尚存也。當(dāng)今二王之事,權(quán)在足下⑤。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⑥?今釋此時,而自必于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⑦,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⑧!”

①戮力:合力。②必:相信,信任。③倍:背棄。④須臾:片刻。引申為延續(xù),拖延。⑤權(quán):秤砣。比喻決定輕重的關(guān)鍵、作用。⑥參(s。睿喝。⑦畫:計策,謀略。⑧幸:希望。

楚軍失去龍且后,項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規(guī)勸齊王韓信說:“天下人對秦朝的統(tǒng)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滅后,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zhàn)。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jìn),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jīng)攻破三秦,率領(lǐng)軍隊開出函谷關(guān),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進(jìn)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并整個天下,不肯罷休,他貪心不足到這步田地,太過份了。況且漢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項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下來,然而一經(jīng)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jìn)攻項王。他是這樣地不可親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認(rèn)為和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zhàn),最終還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夠延續(xù)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存在啊。當(dāng)前劉、項爭奪天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是您。您向右邊站,那么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么項王勝。假若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么不反漢與楚聯(lián)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如今,放過這個時機,必然要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難道應(yīng)該這樣做嗎?”韓信辭謝說:“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wèi)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漢王授予我上將軍的印信,給我?guī)兹f人馬,脫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夠到今天這個樣子。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希望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quán)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①:“仆嘗受相人之術(shù)。”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于骨法②,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③,萬不失一。”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愿少間④。”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⑤,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韓信曰:“何謂也?”蒯通曰:“天下初發(fā)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⑥,天下之士云合霧集,魚鱗雜沓⑦,熛至風(fēng)起⑧。當(dāng)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勝數(shù)。楚人起彭城,轉(zhuǎn)斗逐北,至于滎陽,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jìn)者,三年于此矣。漢王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shù)戰(zhàn),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⑨,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于險塞,而糧食竭于內(nèi)府⑩,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dāng)今兩主之命懸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愿披腹心,輸肝膽⒀,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⒁,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jù)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鄉(xiāng)為百姓請命⒂,則天下風(fēng)走而響應(yīng)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案齊之故⒃,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⒄,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⒅。愿足下孰慮之。”

①相人:給人看相。②骨法:骨相,骨格。③參:參驗,考察。④愿少間:希望周圍的人暫時回避。間,間隙。⑤“相君之面”與下文“相君之背”都是雙關(guān)語。面:向著漢王。背:是背叛漢王。暗示背叛漢王好。⑥桀:杰出,高出。⑦魚鱗雜沓:像魚鱗一樣密集地排列。雜沓:眾多的樣子。⑧熛:迸飛的火焰。⑨折北不救:屢戰(zhàn)屢敗,不能自救:折,挫折。⑩內(nèi)府:府庫。€容容:搖搖,動蕩不安的樣子。懸:懸掛。⒀輸:獻(xiàn)納。⒁鼎足:因為鼎足是三只腳,以此借喻上文“三分天下”的局勢。⒂鄉(xiāng):同“向”面向、面對著。⒃案:安定。

武涉走后,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勝負(fù)的關(guān)鍵在于韓信,想出奇計打動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規(guī)勸韓信,說:“我曾經(jīng)學(xué)過看相技藝。”韓信說:“先生給人看相用什么方法?”蒯通回答說:“人的高貴卑賤在于骨骼,憂愁、喜悅在于面色,成功失敗在于決斷。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無一失。”韓信說:“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么樣?”蒯通回答說:“希望隨從人員暫時回避一下。”韓信說:“周圍的人離開吧。”蒯通說:“看您的面相,只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不安全?茨谋诚,顯貴而不可言。”韓信說:“這話是什么意思呢?”蒯通說:“當(dāng)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杰紛紛建立名號,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霧那樣聚集,像魚鱗那樣雜沓,如同火焰迸飛,狂風(fēng)驟起。正當(dāng)這時,關(guān)心的只是滅亡秦朝罷了。而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shù)不勝數(shù)。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轉(zhuǎn)戰(zhàn)四方,追逐敗兵,直到滎陽,乘著勝利,像卷席子一樣向前挺進(jìn),聲勢震動天下。然后軍隊被困在京、索之間,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帶不能再前進(jìn),已經(jīng)三年了。漢王統(tǒng)領(lǐng)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抗拒楚軍,憑借著山河的險要,雖然一日數(shù)戰(zhàn),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在滎陽戰(zhàn)敗,在成皋受傷,于是逃到宛、葉兩縣之間,這就是所說的智盡勇乏了。將士的銳氣長期困頓于險要關(guān)塞而被挫傷,倉庫的糧食也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依無靠。以我估計,這樣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當(dāng)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掛在您的手里。您協(xié)助漢王,漢王就勝利;協(xié)助楚王,楚王就勝利。我愿意披肝瀝膽,敬獻(xiàn)愚計,只恐怕您不采納啊。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你和他們?nèi)痔煜,鼎足而立,形成那種局面,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憑借您的賢能圣德,擁有眾多的人馬裝備,占據(jù)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后方,順應(yīng)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劉、項分爭,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yīng),有誰敢不聽從!而后,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諸侯恢復(fù)之后,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于齊。穩(wěn)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jù)有膠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恭謹(jǐn)謙讓,那么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聽說:‘蒼天賜予的好處不接 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采取行動,反而要遭禍殃’。希望您仔細(xì)地考慮這件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yè),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⒆,后爭張黡、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⒇,逃歸于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漢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于張黡、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已,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21)。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于句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愿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22),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xiāng)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23)。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24)。”

⒄深拱揖讓:高拱雙手,以示謙讓。⒅以上四句當(dāng)為俗語!秶Z·越語》有“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句。卷八十九《張耳陳余列傳》亦引之。咎:禍害。⒆刎頸之交:即使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生死交情。⒇奉項嬰頭而竄:此事不見記載。(21)此句為當(dāng)時俗語。(22)震主:使君主感到威脅。(23)略不世出:謀略出眾,世上少有。(24)念:考慮。

韓信說:“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yōu)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dān)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yè)效死,我怎么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蒯通說:“你自認(rèn)為和漢王友好,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yè),我私下認(rèn)為這種想法錯了。當(dāng)初常山王、成安君還是平民百姓時,結(jié)成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后來因為張黡、陳澤的事發(fā)生爭執(zhí),使得二人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項王,捧著項嬰的人頭逃跑,歸降漢王。漢王借給他軍隊向東進(jìn)擊,在泜水以南殺死了成安君,身首異處,被天下人恥笑。這兩個人的交情,可以說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頭來,都想把對方置于死地,這是為什么呢?禍患產(chǎn)生于貪得無厭而人心又難以猜測。如今您打算用忠誠、信義與漢王結(jié)交,一定比不上張耳、陳余結(jié)交更鞏固,而你們之間的關(guān)連的事情又比張黡、陳澤的事件重要的多,所以我認(rèn)為您斷定漢王不會危害自己,也錯了。大夫文種、范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保存下來,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種被迫自殺,范蠡被迫逃亡。野獸已經(jīng)打完了,獵犬被烹殺。以交情友誼而論,您和漢王就比不上張耳與成安君了,以忠誠信義而論也就趕不上大夫文種、范蠡與越王勾踐了。從這兩個事例看,足夠您斷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慮地考慮。況且我聽說,勇敢、謀略使君主感到威脅的人,有危險;而功勛卓著冠蓋天下的人得不到賞賜。請讓我說一說大王的功績和謀略吧:您橫渡西河,俘虜趙王,生擒夏說,帶領(lǐng)軍隊奪取井陘,殺死成安君,攻占了趙國,以聲威鎮(zhèn)服燕國,平定安撫齊國,向南摧毀楚國軍隊二十萬,向東殺死楚將龍且,西面向漢王捷報,這可以說是功勞天下無二。而計謀出眾,世上少有。如今您據(jù)有威脅君主的威勢,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歸附楚國,楚國人不信任;歸附漢國,漢國人震驚恐懼:您帶著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處臣子地位而有著使國君感到威脅的震動,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為您感到危險。”韓信說:“先生暫且說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

后數(shù)日,蒯通復(fù)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①,計者事之機也②,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③,鮮矣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yǎng)之役者⑤,失萬乘之權(quán)⑥;守儋石之祿者⑦,闕卿相之位⑧。故知者決之?dāng)嘁,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之大數(shù),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⑨;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⑩。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愿足下詳察之。”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蒯通說不聽,已詳狂為巫。

①聽:指聽取意見。候:征候,征兆。②計:指反復(fù)計慮。機:關(guān)鍵。③聽過:聽取意見,不能作正確判斷。計失:考慮問題失誤。④鮮:少。⑤隨:順從。引申為安心。廝養(yǎng)之役:賤役。干勤雜活計。⑥萬乘之權(quán):指萬乘之國的權(quán)柄。⑦儋石之祿:俸祿少。儋:擔(dān)。祿:官俸。⑧闕:缺。引申為失掉,放過。⑨蠆(chài,去聲“柴”):蝎子一類毒蟲。⑩指麾:用手勢示意。

此后過了數(shù)日,蒯通又對韓信說:“能夠聽取別人的善意,就能預(yù)見事情發(fā)展變化的征兆,能反復(fù)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關(guān)鍵。聽取意見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決策失誤而能夠長治久安的人,實在少有。聽取意見很少判斷失誤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惑亂他;計謀籌劃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擾亂他。甘愿做劈柴喂馬差事的人,就會失掉爭取萬乘之國權(quán)柄的機會;安心微薄俸祿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辦事堅決是聰明人果斷的表現(xiàn),猶豫不決是辦事情的禍害。專在細(xì)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會丟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斷是非的智慧,決定后又不敢冒然行動,這是所有事情的禍根。所以俗話說:“猛虎猶豫不能決斷,不如黃蜂、蝎子用毒刺去螫;駿馬徘徊不前,不如劣馬安然慢步;勇士孟賁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決心實干,以求達(dá)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閉上嘴巴不講話,不如聾啞人借助打手勢起作用’。這些俗語都說明付諸行動是最可寶貴的。所有的事業(yè)都難以成功而容易失敗,時機難以抓住而容易失掉。時機啊時機,丟掉了就不會再來。希望您仔細(xì)地考慮斟酌。”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rèn)為功勛卓著,漢王終究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于是謝絕了蒯通。蒯通的規(guī)勸沒有被采納,就假裝瘋癲做了巫師。

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漢王被圍困在固陵時,采用了張良的計策,征召齊王韓信,于是韓信率領(lǐng)軍隊在垓下與漢王會師。項羽被打敗后,高祖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奪取了齊王的軍權(quán)。漢五年正月,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建都下邳。

信至國①,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xiāng)南昌亭下,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②,故忍而就于此。”

①國:都城。指下邳。②無名:沒有意義。

韓信到了下邳,召見曾經(jīng)分給他飯吃的那位漂母,賜給她黃金千斤。輪到下鄉(xiāng)南昌亭亭長,賜給百錢,說:“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召見曾經(jīng)侮辱過自己、讓自己從他胯下爬過去的年輕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訴將相們說:“這是位壯士。當(dāng)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殺掉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受了一時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業(yè)。”

項王亡將鐘離昧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后,亡歸信。漢王怨昧,聞其在楚,詔楚捕昧。信初之國,行縣邑①,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②,南方有云夢,發(fā)使告諸侯會陳:“吾將游云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fā)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昧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昧計事。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于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后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dāng)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倍。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①行:巡視,巡察。②巡狩會諸侯:天子數(shù)年到各諸侯國巡行視察一次,所到之處,各國諸侯要到指定地點朝見天子。

項王部下逃亡的將領(lǐng)鍾離昧,家住伊廬,一向與韓信友好。項王死后,他逃出來歸附韓信。漢王怨恨鍾離昧,聽說他在楚國,詔令楚國逮捕鍾離昧。韓信初到楚國,巡行所屬縣邑,進(jìn)進(jìn)出出都帶著武裝衛(wèi)隊。漢六年,有人上書告發(fā)韓信謀反。高帝采納陳平的計謀,假托天子外出巡視會見諸侯,南方有個云夢澤,派使臣通告各諸侯到陳縣聚會,說:“我要巡視云夢澤。”其實是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高祖將要到楚國時,韓信曾想發(fā)兵反叛,又認(rèn)為自己沒有罪,想朝見高祖,又怕被擒。有人對韓信說:“殺了鍾離昧去朝見皇上,皇上一定高興,就沒有禍患了。”韓信去見鍾離昧商量。鍾離昧說:“漢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您這里,你想逮捕我取悅漢王,我今天死,你也會緊跟著死的。”于是罵韓信說:“你不是個忠厚的人!”終于刎頸身死。韓信拿著他的人頭,到陳縣朝拜高帝;噬厦钗涫坷壛隧n信,押在隨行的車上。韓信說:“果真像人們說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獵狗就遭到烹殺;高翔的飛禽光了,優(yōu)良的弓箭收藏起來;敵國破滅,謀臣死亡’。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平安,我本來應(yīng)當(dāng)遭烹殺!”皇上說:“有人告發(fā)你謀反。”就給韓信帶上了刑具。到了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為淮陰侯。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①。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②,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③,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韓信知道漢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從此,韓信日夜怨恨,在家悶悶不樂,和絳侯、灌嬰處于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經(jīng)拜訪樊噲將軍,樊噲跪拜送迎,自稱臣子。說:“大王怎么竟肯光臨。”韓信出門笑著說:“我這輩子竟然和樊噲這般人為伍了。”皇上經(jīng)常從容地和韓信議論將軍們的高下,認(rèn)為各有長短;噬蠁栱n信:“像我的才能能統(tǒng)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tǒng)率十萬。”皇上說:“你怎么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么還被我俘虜了?”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卻善于駕馭將領(lǐng),這就是我被陛下俘虜?shù)脑。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無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④,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⑤。人言公之畔⑥,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⑦,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jǐn)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⑧,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⑨,欲發(fā)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⑩,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眾皆賀。國相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⒀,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⒁。

①不朝從:不朝見,不從行。②鞅鞅:通;“怏怏”。不滿意,不服氣,郁悶失意的樣子。③不:相當(dāng)于“否”。④辟:退避。使周圍的人離去。⑤信幸臣:親信,寵幸的臣子。⑥畔:通“叛”。⑦從中起:從京城起事為內(nèi)應(yīng)。⑧弟:但,只管。又寫作“第”。⑨諸官徒奴: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⑩上變:上書皇帝告發(fā)非常之事。€黨:通“倘”,或者、萬一。紿:欺騙。⒀兒女子:婦女小孩子。⒁夷:誅滅。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搓幒罾氖直荛_左右侍從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里話想跟您談?wù)劇?rdquo;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qū),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fā)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fā),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fā),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nèi)應(yīng),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漢十年,陳豨果然反叛;噬嫌H自率領(lǐng)兵馬前往,韓信托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xié)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fā)動他們?nèi)ヒu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fā)了韓信準(zhǔn)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jìn)宮祝賀吧。”韓信進(jìn)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于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①。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呼,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②,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③,天下共遂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dāng)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④。”乃釋通之罪。

①自夷:自取滅亡。夷:滅盡。②綱絕而維弛:比喻國家法度敗壞,政權(quán)瓦解。綱,網(wǎng)上總繩。維,系物的大繩。③鹿:與“祿”偕音,比喻皇帝之位。引申為政權(quán)。④置:赦罪,釋放。

高祖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么話?”呂后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高祖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皇上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回答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采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采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皇上生氣地說:“煮了他。”蒯通說:“哎呀,煮死我,冤枉。”皇上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quán)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杰象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來搶奪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蹠的狗對著堯狂叫,堯并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dāng)這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并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zhí)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業(yè)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么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高祖說:“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①,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②,良然。假令韓信學(xué)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③,則庶幾哉④,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⑤。不務(wù)出此,而天下已集⑥,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①行營:四處尋找、謀求。②冢:墳?zāi)耿鄄环ヒ压Χ洌Z本《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伐與矜,都有夸耀自滿的意思。④庶幾:差不多。⑤血食:受享祭。古代祭祀,宰殺牲畜做祭品,所以叫血食。⑥集:通“輯”。安定。

太史公說: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說,韓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時,他的心志就與眾不同。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無法埋葬,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讓墳?zāi)古钥梢园仓萌f戶人家。我看了他母親的墳?zāi)梗拇_如此。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勛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相比,后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致力于這樣做,而天下已經(jīng)安定,反而圖謀叛亂,誅滅宗族,不也是應(yīng)該的么。

上一篇: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原文、注釋與翻譯

下一篇:史記·黥布列傳原文、注釋與翻譯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zyling714    責(zé)任編輯:Gaoge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