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填完了。
師:你們是不是這樣填的?
序號事例 | 思想品質(zhì) |
1添改講義 | 工作認真負責 |
2糾正解剖圖 | 對學生嚴格要求 |
3關(guān)心解剖 | 實習熱情誠懇 |
4了解女人裹腳 | 求實精神 |
生:是。
師:許多教輔資料都是這樣說的。你對這個答案有懷疑嗎?
生:沒有……有。
師:有什么?
生:典型事例不是四個……還有一個“告別藤野先生”……那叫“惜別”。
師:還有嗎?
生:沒有了。
師:要有懷疑精神啊!要大膽懷疑!看名言: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陸九淵)……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還應(yīng)有一句──
生:無疑則不進。
師:對。想想,藤野先生的品質(zhì)僅僅是“認真負責”之類嗎?
生:茫然。
師:認真負責?據(jù)說日本人個個都是工作狂,個個都很認真負責,下班后幾乎所有的人都自動加班……我想比藤野先生更認真負責的大有人在,魯迅為什么不寫他們而寫藤野先生,還說他“偉大”?還有,藤野先生是否對每個學生都如此“認真負責”?
生:不是?
師:證據(jù)是什么?
生:他只給魯迅一個人修改講義……是添改講義……魯迅沒寫給別人添改講義……藤野先生給魯迅添改講義還引起了日本學生的不滿……
師:是啊。
生:我覺得藤野先生的品質(zhì)應(yīng)該是“不懷民族偏見”……是“一視同仁”。
師:“不懷民族偏見”和“一視同仁”,表述得到位嗎?
生:到位……不到位。
師:為什么?
生:只要不歧視,就是不懷民族偏見和一視同仁了。
師:是啊……告訴你們一個探究的方法:理解人物品質(zhì)或文章主題,往往需要了解時代背景。下面我們讀一篇背景資料──《無法直面的人生》,也就是魯迅傳的第3章《離鄉(xiāng)者的凄哀》節(jié)選,作者是當代研究魯迅的專家,華東師大教授王曉明博士。
魯迅到日本去的時候,日本的國力正是逐漸強盛,獨霸東亞的野心也日漸膨脹,又剛剛在甲午海戰(zhàn)中殲滅了中國的北洋水師,舉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有的報紙就公開宣稱:“西洋人視中國人為動物,實際確乎不得不產(chǎn)生動物、下等動物的感覺,因此,他們(指中國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類的資格。”因此,魯迅在這個時候去日本留學,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種種歧視和輕蔑。他走在東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罵。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間,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視和輕蔑中間,請想一想,一個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怎么能忍受這樣的處境?
魯迅見到的許多留學生,偏偏又是那樣不爭氣,非但不從日本人的輕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動力,反而以自己的種種乖行,不斷地證明那輕蔑的正當。就以與魯迅同住的留學生來說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響,塵土飛揚地學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戶循序洗澡的慣例,搶先鉆進洗澡間,把水潑得四濺的。在這樣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討厭,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輕蔑眼光,一面是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態(tài),難怪魯迅一拿到修習日語的畢業(yè)證書,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臺去。
仙臺又怎樣呢?在仙臺醫(yī)學?茖W校里,只有魯迅一個中國人,那些討厭的同胞的嘴臉,自然是可以免見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在仙臺同樣很盛。仙臺報紙上的辱罵中國人的言論,一點都不比其他地方溫和,魯迅所在的那個班的學生中,也同樣有對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飾的人。他學習成績中等,便有同學以為是得了老師的暗中幫助,于是托詞去檢查他的筆記,甚至寫信向他發(fā)出威脅。課間放電影,映到日本軍人揮刀砍殺中國人,而圍觀的其他中國人一臉麻木的時候,也有同學大聲地議論:“只要看中國人的樣子,就可以斷定中國是必然滅亡……”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這樣傲慢,魯迅初到仙臺,就有教員熱心地張羅食住,任課的教授當中,更有藤野嚴九郎那樣滿懷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學中,也有好幾位不滿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別站出來替魯迅辯護。但是,盡管如此,這些事情仍然給魯迅非常強烈的刺激……
師:讀完這片文章,我們也做兩個閱讀題:當時彌漫日本全國的風氣是──
生:歧視中國人……鄙視中國人。
師:哪個更準確?
生:鄙視更準確。
師:鄙視到什么程度?文中怎么說的?
生:舉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
師:對,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那么在這種背景下,藤野先生最可貴的品質(zhì)是──
生:對中國人的關(guān)照……幫助……熱情友好……尊重。
師:表述還不到位。在什么風氣下的熱情友好與尊重?
生:在日本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下,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與尊重。
師:答對了。那么前面的表格應(yīng)修改為:
序號事例 | 思想品質(zhì) |
1添改講義 | 工作認真負責 |
2糾正解剖圖 | 對學生嚴格要求 |
3關(guān)心解剖實習 | 熱情誠懇 |
4了解女人裹腳 | 求實精神 |
5惜別 | 友好與尊重 |
在日本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下,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