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一
在今天的語文課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出作者觀點的句子,看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的,并強調是觀點而非中心論點,學生的積極性立馬比平時要高出許多,因為他們不必擔心自己會找錯。學生有找的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有點是找“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當學生找出這兩處時,我再進一步啟發(fā)他們這兩個同學找的有沒有共同的地方,區(qū)別又在哪里。這樣學生就在討論辨析中了解了作者的本意。從而掌握了本文乃是為了駁斥一些人對不求甚解的錯誤理解而談談自己的看法。
當我們知道了文章是闡述不求甚解的兩層意思,那么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作者是如何說不求甚解是一種虛心的學習態(tài)度,文章哪些地方談這一點的。學生自然就會從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中感悟這原來是一種虛心的求學態(tài)度,而普列漢諾夫的求甚解不過是自以為是,敢說自己讀懂讀透原文的人乃是一種狂妄自大的人,一如《紅樓夢》,我們總是每讀一次,理解就多了一份,永遠如此。所以陶淵明并非是淺嘗輒止,而是虛心呀。至于 “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文章說得就更易懂了,學生很容易就從諸葛亮的讀書中領會理解,再輔以陸象山的語錄,就更是清楚明白。這樣學生很快就整理出本文的思路。最后不用我說學生已經(jīng)很容易的看出本文的論證方法,舉例對比引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上完了一篇課文,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在討論中辨析,很輕松的了解了作者的觀點、文章的思路和論證的方法。我認為我是運用了馬南邨的“觀其大略”“不求甚解”來教讀這篇課文,效果還不錯。
范例二
《不求甚解》是一篇議論文。作者闡述了自己對不求甚解的理解。課文的論證注重分析說理,選例典型,論說周到,邏輯嚴密。
我讓學生在理解本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去體會本文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不同的語言風格。
我還選了一篇與《不求甚解》結構差不多的議論文來學習,以加深學生對議論文論證的理解。 然后讓學生試著按照本文的結構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反應比較積極。但是還可以在活躍課堂氛圍上再多下些功夫
范例三
本課設計遵從新課標的理念,根據(jù)我校的教學模式:一點兩步四環(huán)節(jié)來操作。首先確定一點:教學重點是理清論證過程;兩步是先學后用,學用結合:由學生自學,初步理解駁論的論證思路,通過小組活動進一步強化理解論證思路。最后通過模仿訓練來進行拓展,來學習本文的論證思路;四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是:(1)激趣導入(2)感知求異(3)探究內(nèi)化(4)拓展延伸,鑒于本課內(nèi)容較少,因此容量較為適中。只是在比較教學,體現(xiàn)短文兩篇語言特點上,引領學生突破重點,在體驗分析中明確議論文的論證方式方面操作有點亂。這是下步該改進的地方。 范例四
1、比較教學,引領學生突破重點,在體驗分析中明確議論文的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避免了先入為主的議論文知識的機械傳遞,使學生在閱讀體驗中形成能力。
2、巧設問題,激發(fā)對話。巧妙的問題設計,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夠很好地在對話中完成教學的重點、難點,促使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質疑交流,又能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熱情,以及正確的讀書觀和方法論的認識。
范例五
一節(jié)課的時間,上完了一篇課文,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在討論中辨析,很輕松的了解了作者的觀點、文章的思路和論證的方法。我認為我是運用了馬南邨的“觀其大略”“不求甚解”來教讀這篇課文,效果還不錯。
范例六
議論文學生覺得議論文枯燥,不好懂,上課氣氛也不如學記敘文活躍。這次議論文教學的嘗試,改變了我對議論文教學的偏見。雖然運用語言不盡一致,但含義大致相同,就是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要注意:(1 )事例與觀點要一致;(2)事例要有代表性;(3)要對具體事例加以適當評述,把它們與觀點聯(lián)系起來;(4)事例記敘要簡明。從以上二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體會到議論文教學應盡量從感性內(nèi)容入手,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議論文思維嚴密的特點,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是上好議論文課的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