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見馱馬隊是在貴州,但熟悉馱馬的生活則在云南。那據說是所謂“果下馬”的矮小的馬,成為一長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諸省在公路出現以前唯一的交通和運輸工具了。當我乘著汽車,從貴州公路上行過,第一次看見這些馱馬隊在一個山谷里行進的時候,我想,公路網的完成,將使這古老的運輸隊不久就消滅了罷。但是,在抗戰(zhàn)三年后的今日,因為液體燃料供應不足,這古老的運輸工具還得建立它的最后功業(yè),這是料想不到的。
西北有二萬匹駱駝,西南有十萬匹馱馬,我們試設想,我們的抗戰(zhàn)乃是用這樣古舊的牲口運輸法去抵抗人家的飛機汽車快艇,然而還能支持到今日的局面,這場面能說不是偉大的嗎?因此,當我們看見一隊馱馬,負著他們的重荷,在一個峻坡上翻過山嶺去的時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動了。
一隊馱馬,通常是八匹十匹或十二匹。每一隊的第一匹馬,是一個領袖。它是比較高大的一匹。它額上有一個特別的裝飾,常常是一面反射陽光的小圓鏡子和一叢紅綠色的流蘇,項頸下掛著一串大馬鈴。當它昂然地在前面帶路的時候,鈴聲咚嚨咚嚨地響著,頭上的流蘇跟著它的頭部一起一落地聳動著,后邊的馬便跟著它行進了。或是看著它頭頂上的標幟,或是聽著它的鈴聲,因為后面的馬隊中,常;祀s著聾的或盲的。倘若馬數多了,則走在太后面的馬就不容易望到它們的領袖。你知道,馱馬的行進,差不多永遠是排列著單行的。
管理馬隊的人叫做馬哥頭,他常常管理著四五個小隊的馱馬。這所謂管理,實在不很費事。他老是抽著一根煙桿,在馬隊旁邊,或前或后地行進著。他們用簡單的,一兩個字——或者還不如說是一兩個聲音的吆喝指揮著那匹領隊的馬。與其說他的責任是管理著馬隊,還不如說是管理著那些領隊的馬。馬哥頭也有女的。倘若是女的,則當這一長列辛苦的馱馬行過一個美麗的高原的時候,應和著那些馬鈴聲,她的憂郁的山歌,雖然你不會懂得他們的意義——因為那些馬哥頭常常是夷人——會使你覺得何等感動!
在荒野的山林里終日前進的馱馬隊,決不是單獨趕路的。它們常常可能集合到一二百匹馬,七八個或十幾個馬哥頭,結伴同行。在交通方便的大路上,它們每天走六十里,總可以獲得一個歇站。那作為馬隊的歇站的地方,總有人經營著馬店。每到日落時分,馬店里的伙計便到城外或寨門外的大路口去迎候趕站的馬隊,這是西南一帶山城里的每天的最后一陣喧嘩。
馬店常常是一所兩層的大屋子。底下是馬廄,樓上是馬哥頭的宿處。但是那所謂樓是非常低矮的。沒有窗戶,沒有家具,實在只是一個閣樓罷了。馬店里的伙計們幫同那些馬哥頭抬下了馬背上的馱鞍,洗刷了馬,喂了馬料,他們的職務就完了。馬哥頭也正如一切的西南夷人一樣,雖然趕了一天路,很少有人需要洗臉洗腳甚至沐浴的。他們的晚飯也不由馬店里供給,他們都隨身帶著一個布袋,袋里裝著包谷粉,歇了店,侍候好了馬匹,他們便自己去拿一副碗筷,斟上一點開水,把那些包谷粉吃了。這就是他們的晚餐。至于那些高興到小飯店里去吃一杯升酒,叫幾個炒菜下飯的,便是非常殷實的闊老了。
行走于迤西一帶原始山林中的馬隊,常常有必須趕四五百里路才能到達一個小村子的情況。于是,他們不得不在森林里露宿了。用他們的名詞說起來,這叫做“開夜”。要開夜的馬隊,規(guī)模比較的大,而且要隨帶著炊具。差不多在日落的時候,他們就得在森林中尋找一塊平坦的草地。在那里卸下了馱鞍,把馬拴在樹上,打成一圍。于是馬哥頭們安鍋煮飯燒水。天色黑了,山里常常有虎豹或象群,所以他們必須撿拾許多枯枝,燒起火來,做成一個火圈,使野獸不敢近前。然而即使如此警戒,有時還會有猛獸在半夜里忽然襲來,咬死幾匹馬,等那些馬哥頭聽見馬的驚嘶聲而醒起開槍的時候,它早已不知去向了。所以,有的馬隊還得帶一只猴子,在臨要睡覺的時候,把猴子拴縛在一株高樹上。猴子最為敏感,到半夜里,倘若它看見或聞到遠處有猛獸在行近來,它便會尖銳地啼起來,同時那些馬也會得跟著驚嘶,于是睡熟的人也都醒了。
在云南的西北,販茶葉的古宗人的馱馬隊是最為雄壯的。在寒冷的天氣,在積雪的山峰中間的平原上,高大的古宗人腰里捎著刀和小銅佛,騎著他們的披著美麗的古宗氍鞍的馬,尤其是當他們開夜的時候,張起來的那個帳幕,使人會對于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發(fā)生許多幻想。
二萬匹運鹽運米運茶葉的馱馬,現在都在西南三省的崎嶇的山路上,辛苦地走上一個坡,翻下一個坡,又走上一個坡,在那無窮盡的山坡上,運輸著比鹽米茶更重要的國防材物,我們看著那些矮小而矯健的馬身上的熱汗,和它們口中噴出來的白沫,心里會感到怎樣沉重!
1939年6月
(文章有刪節(jié))
15.文章第二自然段寫“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動了”,第五自然段寫“會使你覺得何等感動。 ,兩次“感動”的原因分別是什么?(4分)
16.文中畫線部分描述森林“開夜”的情景,具有什么作用?(6分)
17.文章從哪些方面表現了馱馬隊的艱苦?請結合全文作簡要概括。(4分)
18、文章詳盡地描述了馱馬艱辛跋涉的情景,請?zhí)骄科渲械纳羁桃馓N和作者的情感取向。(7分)
15、①第一次:在民族危機面前,馱馬隊擔當了運輸國防物資的重任;馱馬矮小,肩負重荷,長途跋涉,不畏艱辛。(2分)②第二次:因在艱難、困苦的馱馬行進中,有美麗浪漫的山歌聲而感動。(或在艱難、困苦的馱馬行進中,馱馬隊表現出西南游牧民族生活的質樸浪漫的風情)。(2分)…高中散文閱讀訓練答案集答案頁第七頁…18、(1)深刻意蘊:文中的馱馬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而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堅韌執(zhí)著的民族精神與抗戰(zhàn)力量的象征。(3分)(2)情感取向:“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動了”“ 我們看著那些矮小而矯健的馬身上的熱汗,和它們口中噴出來的白沫,心里會感到怎樣沉重啊”等語句,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馱馬因襲重負、險惡困苦的喟嘆之情,(1分)飽含著作者對在艱難困苦中不屈行進的馱馬的由衷贊美之情,(1分)更是對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中堅毅不屈的中華民族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感嘆與謳歌。(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