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押韻相關(guān)知識
韻是古典詩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在詩歌中用韻,叫“押韻”。從《詩經(jīng)》一直到以后的詩歌,包括民歌,幾乎沒有不押韻的。
所謂韻,就是相當(dāng)于漢語拼音中的韻母。一個漢字的拼音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
例如:
“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聲母,ang是韻母。再看“幫”bāng,“長”chá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ang,所以他們是同韻部的字。
凡是同韻部的字都可以押韻,也就是把同韻的幾個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韻腳”,一首詩里都用一個韻部的韻腳,就叫“押韻”。
例如:
閨怨[唐]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妝上翠樓(lóu)。
忽見陌頭楊柳色(sè),悔教夫婿覓封侯(hóu)。
這里的“愁”、“樓”、和“侯”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ou!吧弊植谎喉崳驗樗x作sè,它的韻母是e,跟“愁”、“樓”、“侯”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詩是不用押韻的。
在漢語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時還有i、u、ü,如ia,ua,ie,üe;后邊有時還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un,ueng,ün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i,o,n,ng叫做韻尾。不同韻頭、韻尾的字也算是同韻字,因為它們的韻干(韻的主干)也可以押韻。
例如:
蠶婦[唐]杜荀鶴
粉色全無饑色加(ji。M知人世有榮華(huá)?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má)?
“加”、“華”、“麻”的韻母是ia,ua,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的韻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韻字,押在一起,讀起來時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音韻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fù),這就構(gòu)成了聲音回環(huán)的美。但是,為什么當(dāng)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它們的韻并不是十分和諧,甚至很不和諧呢?這是因為時代變遷,語音起了變化,我們用現(xiàn)代的語音去讀古詩詞,自然就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了。
例如: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huā),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xié)。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ji。。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像jiá,和現(xiàn)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dāng)時是諧和的。
又如:
江南曲[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
在這首詩里,“期”和“兒”都是押韻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照上海話的讀音念“兒”這個字,念像ní音(接近古音),那就諧和了。
今天我們當(dāng)然不太可能(也沒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歌;不過我們應(yīng)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會去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和諧的。同樣,如果你日常所說話的語音如果不是屬于北方語音區(qū)的,寫作古體詩歌的時候,就可以純熟地運用你所熟悉的家鄉(xiāng)方言的語音來押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