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97觀后感——機遇之門總是偏向有準備的人
一直看到網(wǎng)上熱評《高考1977》這部片子,雖然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還未出生,但想一睹文革結(jié)束恢復高考這段歷史真容的我,最近很有興趣地在家看了這部片子,一直以為這種主旋律的片子肯定枯燥乏味,也就最多讓我了解下當時歷史時期下,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的生活狀況,但是我看完后發(fā)現(xiàn),我錯了。更沒想到第一遍看完后又抽空看了第二遍。不論是第一遍時的震憾、喜悅和感動,還是第二遍回味時的悲痛、酸楚與羞愧。影片在很多地方著實打動了我,使我感觸頗多。歸納下來,共有三大關(guān)鍵詞:夢想、奮斗、尊嚴。
夢想,每個人都有平等追逐夢想的權(quán)利!
電影里那群知識青年應(yīng)該跟我差不多大,但跟他們比起來,我發(fā)現(xiàn)他們都比我活得幸福,比我活得實在;挺簡單的道理,因為他們比我更有夢想;蛘吒鼫蚀_的說他們更知道自己的夢想在什么地方;抑或是他們的夢想知道在什么地方實現(xiàn),他們可以為了夢想連性命不顧地去扛300多斤的大包,可以為了夢想去冒天下大不韙到書庫“偷書”,可以從遠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趕回黑龍江考試。當我看見影片中一群被耽誤了11年但仍渴求知識的青年拼命奔跑跟時間競賽、跟火車叫板的鏡頭時,真為他們壓抑了多年的夢想能得以實現(xiàn)而大快和解恨。這是一個與夢想追拼的畫面,那一刻我覺得我這個貌似物質(zhì)和精神都豐富充實的人與他們的距離相隔實在太遠。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可我的夢想到底是什么?我真的沒辦法用一句話語精準地表達出來。只覺得腦子里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夢想,不論是生活上、學習上、還是工作中。但這些夢想歸根結(jié)底卻都不是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基本都是受外界影響而產(chǎn)生至我思想中的。忽然間有種可怕的頓悟,醍醐灌頂般的頓悟,意識到這并不是夢想,而是一種欲望,是一種貪婪,是《沉思錄》里一直想教導世人需要解脫的一種狀態(tài)。發(fā)自內(nèi)心的夢想是給人以純潔的心靈啟迪與歸屬,這與是非成敗沒有任何關(guān)系,而欲望和貪婪則是滿足別人眼中的自己。所以,從簡單意義上來說夢想在于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寄托,欲望和貪婪在于別人的眼光。如果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真可算得上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了,別人的眼光左右著我的思想,他人的意見影響著我的判斷,客觀的事實決定著我的成敗。我就是一粒棋子,周圍的世界就這樣被無形的力量控制著,無人可依,同樣也無處可逃。靜心思考,如何找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夢想源泉,是我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畢竟,有夢才有遠方。
奮斗!為了那場高考,有人付出了生命,有人抵押了愛情。
影片所描述的上世紀70年代,中國廣大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準備用實際行動支援祖國建設(shè),在經(jīng)歷了孤獨、嚴寒、遠離親人的各種考驗后,他們認識到只有改變自己才能去適應(yīng)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于是聰明肯干的番志友,家庭成份不好的陳瓊,義氣上進的強子,敏感弱小的根寶,都在經(jīng)歷了苦悶掙扎后默默接受了現(xiàn)實。一切聽從組織安排,績效考核、組織審查、群眾投票,為了爭幾個工農(nóng)兵上大學的名額,身體孱弱的小根寶300多斤的大包也拼命去扛了,身為女性的陳瓊當修路先遣隊隊長的拼命也當了,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為了夢想、為了將來努力奮斗著。當鄧小平同志復出發(fā)表講話,貌似已經(jīng)習慣了農(nóng)村小天地的知青們都預感到,一場大變革將迅速在全國蔓延!兏铩瘋z字放在21世紀的今天可能不足為奇,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fā)展,這一秒和上一秒也大相徑庭。然而十年文革對知識的破壞和對尊嚴的踐踏,已使我們的國家千瘡百孔,所以陳瓊的父親會說,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義!雖然沒有經(jīng)歷過那樣的年代,但是我同樣經(jīng)歷過高考,經(jīng)歷過高考的艱難滄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不同的是80后的我只能把高考當作我人生中一個必經(jīng)的旅程,一段記憶深刻的日子,一個為夢想、為學校、為家庭、同樣為自己奮斗努力過的階段。但我想,片中那個年代的人肯定會把高考記憶當成彌足珍貴的財富,因為其中充滿著激情,充滿著跳躍的心。那一代人經(jīng)歷著時代的巨大變革,從單位推薦、組織審查、群眾投票上大學到自愿報名、統(tǒng)一考試、擇優(yōu)錄取上大學,這變化,是很大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個人的奮斗在時代面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那個時代的生命太脆弱,如螻蟻一般,而那個時代的人也夠堅強,在十年的磨難中依然維持著對生活的熱情,依然有驕傲,依然有愛情,依然能幽默,依然有改變命運的執(zhí)著。不去探究他們的動機,相比其它而言,那些無足輕重——單單這份執(zhí)著地奮斗就足夠令我折服了。我感動著,不僅僅因為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也被他們的奮斗精神所折服,他們是了不起的一代,是中國社會大變革中經(jīng)歷過大風大浪仍屹立不倒的一代。
尊嚴,一個人必須捍衛(wèi)的東西。
這里不得不提下影片中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角色——張圖強,他是一個義氣、上進、刻苦、拼命、倔強,同時很有思想的上海知識青年,以絕食來反抗老遲決定高考報名前需測驗的故意刁難,來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同時也是黨中央給符合條件青年的高考權(quán)利。他的那句“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有命不拼命,也是等于零”實是表現(xiàn)出對“革命”的一種無奈。實際上,組織的政治性、組織性、原則性當時都體現(xiàn)在老遲的公章上了,什么都要組織蓋章才行,就連自由戀愛結(jié)婚生子也要組織蓋章才行。我不僅要問,一個公章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公章就是法律?有公章就能為所欲為?在我看來,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但在那個年代,這確是鐵的事實,讓不曾經(jīng)歷過那種荒誕、慘烈的我唏噓不已。面對老遲阻撓高考的伎倆,強子帶動大家絕食抗議,還上演了冒充招生辦的鬧劇,體現(xiàn)了知青們維護自我權(quán)利的不屈不撓。高考的意義不在于高考本身,它成了夢想和尊嚴的代名詞,也許就像偷書的目的并不在偷。如果一句話,一塊印章就能決定他人的命運,那命運必定是悲哀的。諾言同樣體現(xiàn)尊嚴,就因番志友對老遲的許諾而放棄上大學這樣一個可改變一生命運的機會,雖然在我看來實屬不智,但一諾千金,一個男人的尊嚴也由此升華,這些彌足珍貴的品德是否同樣值得珍藏呢?
影片中的愛情也深深打動了我。陳瓊為了將來能就近守護著心中所愛的另一半,毅然選擇讓老遲幫忙找個婆家準備扎根在黑龍江,不為別的,就為能在另一半想找人說說舊事聊聊過去時有人在旁邊說說話,實在動人心魄。同樣也是因為愛,番志友可以自編自演了報考、趕考的“真實”一幕,送走了心中所愛,生怕自己不參加考試會影響陳瓊上大學的機遇,這是多么偉大的力量。雖然影片里沒有交待他倆結(jié)果如何,但我都祝愿他們能有情人終成眷屬,百年好合。
1977年,這個不平凡的年份。沉睡11年的民族被一個老人,一個智者叫醒了,這一年12月10日,高考的大門重新打開,預示著把知識重新還給了中華民族,讓國家再一次自主的選拔人才。人可以無力,但不能無知,國家同樣如此。
歷史不能被重演,也無需被重演,它只是為后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高考1977觀后感
看了這部影片之后忽然想起自己的高三。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起來之后面對的就是慢慢課桌一大摞書本,重的連課桌的翻蓋都開不出來,也有成疊的模擬卷在面前張牙舞爪,會有一把寫完了的水筆筆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語單詞、語文的詩句,偶爾還會在某個腦子不太清晰的時候把某同學隨口叫做AgCl,總之,高三就是在老師不動聲色的說“你們要在高考中體現(xiàn)水平,把隔壁班的打的血肉模糊”這種恐怖氣憤中度過。都說高三是黑暗的,以前的我覺得亦是如此。
然而一部影片卻顛覆了所有的想法。
這是一個發(fā)生在黑龍江的一個農(nóng)場的故事,講述了一群在農(nóng)場插隊的青年沖破重重阻難參加那一次另一代人都難忘的高考。故事融合了更多的是一些暖色調(diào)的感情,比如男女主角陳瓊和潘志友的愛情,男青年之間那種真摯的兄弟之情,所謂“右派”的父親與女兒之間的親情,包括一向一根筋的農(nóng)場長老遲也改變了對青年參加高考的態(tài)度。
看完整片電影,一個鏡頭一直縈繞在腦海中不肯散去。這就是知青們拼盡全力追趕火車去高考的鏡頭。他們?yōu)榱藚⒓涌荚嚕诙赵缭缙鸫,坐著拖拉機去火車站乘坐開往縣城的火車。半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便索性去追趕即將到站的火車。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嶺,充滿艱辛,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打氣、相互攙扶、跌倒了再爬起來,竭盡全力、不顧一切地奔向疾馳而過的火車。他們追趕的不僅僅是一列趕往目的地的火車,更是一列趕往未來趕往希望的時代列車。
因為年代的關(guān)系,也許我們不能體會到當時的知青們在面對恢復高考的時的心情。也許,參加高考對于他們的意義再也不用聽老遲的“一個章子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從此以后就可以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勞動,揮灑出的汗水還有淚水,甚至是鮮血都有了切實的回報。文革結(jié)束鄧小平復出后,宣布恢復高考,這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新希望。
現(xiàn)在,恢復高考已經(jīng)30多年,我們已經(jīng)把高考視為人生的必須經(jīng)歷的一個階段,“沒有經(jīng)歷過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現(xiàn)今如此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之下,我們是不是更應(yīng)該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努力成為國家未來的主力軍?
“恢復高考對高考本身重要的多!边@句話也是被稱為精華中的精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一年里,有多少優(yōu)秀的領(lǐng)導人被判刑,又有多少知識分子,就如同陳瓊的父親,一個數(shù)學老師,被誤判為“右翼”分子,現(xiàn)在想想,文化大革命的行為是多么可笑,一個名族,一個國家,居然可以拋棄文化,拋棄知識,那剩下的還有什么?只有愚昧和無知。
一個名族,一個國家在十一年的耽擱之后,終于有了改變的勇氣,處在當時社會的人們壓抑了太久,也發(fā)出了他們最終的吶喊。
1977,永遠停留在了過去,現(xiàn)在的我們要用遺忘做向?qū),引領(lǐng)我們向前進!
高考1977觀后感
——凈靜雪
生于80后的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文革。
沒有經(jīng)歷過文革的我們,對那段時間的了解僅僅是限于奶奶輩的人的敘述。從他們口中,我們知道了那個時代人的艱辛,那個時代人的迷茫與沖動,那個時代的人的悲哀……
人總是這樣,越是沒有經(jīng)歷過的越覺得神秘,即使是那樣悲慘的時代,于是便想方設(shè)法的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那個時代的人的一切。
也許正是為著這個緣故,諸多的制片人導演把鏡頭聚焦在了那個年代,《血色浪漫》《甜蜜蜜》《北風那個吹》《與青春有關(guān)的日子》……太多太多,只是,鏡頭太多的聚焦在了愛情上面,很少有鏡頭來反應(yīng)一種制度的變更,由此《高考1977》便成了反應(yīng)那個時代的影視片中格外惹人眼的一部。
《高考1977》把焦點放在了高考這一個永不過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話題之上,那個時代的人有著自己實實在在的體會,現(xiàn)在的人對它也不陌生,既愛又恨。不禁窺探導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講述了一群因文革而發(fā)配邊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識青年。在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大家對高考的執(zhí)著,以及“反面”角色革委會主任“孫海英”,對大家高考的態(tài)度。。。特別是當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無援的時候,當孫主任開著帶著犁杖的拖拉機,載著一車人奔赴考場時,我已熱淚盈眶。故事的情節(jié)并不新穎,但是演員們真實的演出一次次讓我們從心里留下了眼淚。
主題是高考,一部電影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歷史,是讓我們聽聽那個時代的聲音,高考的本身意義大于高考,史實本身意義高于史實。
因為上山下鄉(xiāng)的緣故,因為“黑五類”的緣故,他們早早的就被剝奪了讀書的權(quán)利。十年,二十年,時間太長了,人生有幾個十年又有幾個二十年。他們渴望著人生的轉(zhuǎn)機,直到鄧小平的復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實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慮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組織蓋章,人終于又開始有了自由。
在我們頻頻對高考質(zhì)疑的今天,看看電影當中的人們對高考的期盼與感激,未嘗不使得我們再一次反思,是我們要求的太多,還是高考制度本身有問題。
前面已經(jīng)說過,電影情節(jié)并不新穎,甚至可以說是老套,但就是這老套的東西,往往也經(jīng)常是打動人心的東西,談到這部電影當中的打動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談?wù)勲娪爱斨械挠H情。
父愛同母愛一樣無私,他不需要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于無形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陳甫德對于陳瓊的父愛,就讓人深悟到父愛的偉大。因為自己是“黑五類”,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離婚,不得不有女兒而無法相認。當知道高考制度恢復的時候,他不顧一切千里迢迢感到農(nóng)場去給女兒送復習資料?墒谴藭r的陳瓊早已經(jīng)為了自己的生存,割斷了與父親的一切關(guān)系,一切向組織靠攏。當父親冒充教育局的人來到農(nóng)場時,她毫不猶豫的揭發(fā)了他,并無意思顧及親情。那時的陳瓊已經(jīng)被黑暗的生活壓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機械的想擺脫黑五類,想擺脫黑暗的社會給她帶的一切災(zāi)難。
然而在這些矛盾沖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殘存且生生不息。連性格扭曲的陳瓊在內(nèi)內(nèi)心深處也留有一絲輕易不敢觸動的軟弱,那就是為人子女的親情。當陳甫德離去,陳瓊站在空曠的雪地里腳步踉蹌,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聲聲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淚下。
電影,敘述了很多,本來就已經(jīng)說過,電影本身傳達的東西比他本身多。電影當中不乏令人遺憾的地方,有些情節(jié)純屬累贅,這些我們便無從在談?wù)摗?/P>
高考,人們永遠談?wù)摰脑掝}。新的高考剛剛結(jié)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讓人談?wù)撃亍?/P>
4.高考1977觀后感:追求自己的夢想
3月30日晚,我在圖文400報告廳觀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后,我感慨頗深。我覺得,不論是當年的知青還是現(xiàn)在的我們看了此片都會被深深震撼,任何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未來的生活而奮斗過的人看了都會為之感動。
影片講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復以后,為了考上大學而共同奮斗、相互激勵的故事。盡管過去了30年,世事變遷,不過,作為和他們一樣奮斗過的人,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當時的他們?yōu)榱烁呖妓龀龅姆N種“不可思議”之舉:偷偷鉆進貼了封條的圖書室偷書;深夜不睡覺,靠著煤油燈的微弱光線復習數(shù)理化;爸爸為了女兒,不惜千里迢迢從上海趕到黑龍江送去復習資料和“證明”;反抗農(nóng)場革命委員會提出的“報名資格考試”甚至集體絕食;為了趕到縣城參加考試,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車站的半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便索性跑到火車站,一路艱辛,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打氣、相互攙扶、相互支持——這也算是他們?yōu)榱舜蚋呖歼@一硬仗而艱辛準備、復習的一個縮影吧。他們這樣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上大學,為了將來過上好日子,為了改變他們的自己命運、整個家族的命運——這是沒有年代差異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們也處在那種環(huán)境下,我們也很有可能會很自然地做出和他們一樣的行為。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這一句話不禁讓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我們究竟是為了什么才跨入大學之門,開始大學人生?一個機電專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能夠操作、維護一臺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學生操作得更好;一個外語系畢業(yè)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qū)㈤L篇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賣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比大學生說得更地道;一個醫(yī)學院的畢業(yè)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借幾百萬一臺的醫(y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wèi)校畢業(yè)的中專生在積累若干年經(jīng)驗以后,照樣可以拿手術(shù)刀,古代中醫(yī)更沒有掌握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但是照樣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藥方并保證藥到病除。所以我覺得,進入大學,學習書本的知識并不是大學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主動的、高效的、獨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動的、機械的、人云亦云的記憶能力。社會需要的也正是大學生這種系統(tǒng)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業(yè)工作,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紛繁復雜而且瞬息萬變的,如果沒有系統(tǒng)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書本吞進肚子,就算大學期間每次期末考試得第一名,也絕對不可能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但是反觀現(xiàn)在的我們,客觀物質(zhì)條件比當年好了很多倍,大學也經(jīng)過多次擴招,可以說,如今考大學的難度已經(jīng)遠不如30年前,競爭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們相比,我們似乎少了些什么——我們沒有他們當年讀書時的學習勁頭?赡苡腥藭f,時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識的精神,我認為永不過時,學會學習的能力,我認為永遠都很重要。就拿我們身邊的事情說吧,早晨為了貪睡不肯早起,上課遲到還帶著剛從食堂買來的早餐;上課不專心聽講,和自己的女朋友發(fā)著短信,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邊;覺得昨夜睡得還不過癮趴在桌子上“補覺”,或是壓根兒忘了還有上課這回事兒,在床上繼續(xù)和枕頭“親熱”;下課了作業(yè)相互拷貝解決,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腳踩上去感覺猶如太空漫步,一進門異味撲鼻;煲電話粥,每月比誰的通話清單更長;晚上業(yè)余時間與電腦為伴,或“魔獸世界”,或“夢幻西游”,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燈時間還要靠著筆記本電腦的電池再撐上兩三個小時——這也是科技的進步;到了期末臨時抱佛腳,進了考場還夾帶著小紙條,或者左顧右盼,交頭接耳……這就是現(xiàn)在一些大學生真實的大學生活。30年間,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物質(zhì)生活的確豐富了很多,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上大學”三個字的內(nèi)在含義——為了將來能夠獨立的解決問題,更為了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這樣頹廢,那就是在浪費父母的金錢,浪費老師的精力,浪費國家的資源,更是浪費自己的未來,怎么說都說不過去。我也想奉勸這些人能夠浪子回頭,別和自己的未來開玩笑,哪怕是上帝也開不起這樣的玩笑吧。
這就是我看《高考1977》這部片子之后想到的。從電影藝術(shù)的角度來說,這部片子故事情節(jié)波折、人物形象鮮明、線索主次分明、表現(xiàn)手法新穎,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從一些小人物身上著手,反映了恢復高考制度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一部不錯的弘揚主旋律的勵志影片,我覺得若它能走進中學校園,能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5.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珍惜機會 報效祖國
電影《高考1977》是一部紀念高考恢復舉行30周年的故事片,該片以當年知識青年比較集中的北大荒為故事背景,敘述了當時北大荒某農(nóng)場一批上海、北京等知識,克服以種種困難挫折,終于參加了恢復高考制度后的1977年第一屆高考考試。
整部片子充滿著激情。是的,30年的高考,不僅僅改變個體的命運,更是改變了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所以拍攝這樣一部題材的電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承載著眾多因高考恢復而改變?nèi)松娜后w的回憶、感慨、嘆息。
1977年高考恢復和鄧小平的復出有著密切關(guān)系,在文革中鄧小平幾經(jīng)沉浮,在他下臺的日子里,他依然在關(guān)心和思考著國家復興大計,構(gòu)思著振興中華之偉業(yè),在他重新上臺任國務(wù)院副總理之前,也許心中已經(jīng)有了全盤的規(guī)劃。然而,他首先就想到的是恢復教育、科研方面正常秩序,其中就包括恢復高考,為國家選拔、培養(yǎng)急需的各種人才,沒有人才,一切振興國家的計劃也就沒有辦法實施,可以說1977年,一位老人的決策,改變了眾多普通老百姓的人生,也改變了國家、民族的命運,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歌頌他,不得不說。。。他是如此智慧的老人。對他的敬仰在影片中也有具體的表現(xiàn),從觀看鄧小平復出的紀錄片、私下傳送的有關(guān)鄧小平在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廣播電臺播送的恢復高考招生的報道的故事情節(jié)及電影中大量有關(guān)恢復高考背景資料的旁白,我們很容易地感受到老百姓對偉人崇敬、歌頌之情。
現(xiàn)在的我們,比起那時候真是幸福的多了。劇中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就是當他們得知可以參加高考之后那種激動,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我們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卻沒有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上學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談到高考更是怨聲載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你也許會喜歡高考。雖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適合我們國家的選拔制度。那個年代,想讀書是多么的困難,不讀書就只能永遠留在農(nóng)村種地,無法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無法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識分子,落魄到那個地步,真的很可憐,這也是十年內(nèi)亂帶來的惡果之一。
試想一下,如果現(xiàn)在還是當年那種的推薦制度,上大學要靠政治背景,我們現(xiàn)在多少人還能上得了大學了?
所以,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要珍惜現(xiàn)在的機會,好好利用大學里面的資源,盡可能的去多學習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奠定好基礎(chǔ)。
6.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平民英雄
對上影的這部國慶獻禮大片《高考1977》早有耳聞,故事內(nèi)容大概也能想象一二。只是我一直有個疑問,影片反映的是我們上一輩的經(jīng)歷,表達的是我們上一輩的情感,作為80后的學生,一沒有經(jīng)歷過廢除高考的大悲,二沒有感受到恢復高考的大喜,在我們的腦子里高考多半都是不堪回首的記憶,我們?yōu)槭裁催要看《高考1977》。
今天有幸提前看到這部《高考1977》,頗有收獲。對我們上一輩的人來說,也許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從苦澀到收獲的心路歷程,憶苦思甜,百感交集。在影院里,劇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許多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我卻從中找到一個迥異于世俗觀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來的那些現(xiàn)今社會稀缺的品質(zhì)和精神,亦讓人覺得彌足珍貴。
影片里,墨守陳規(guī),固執(zhí)己見的老遲并不那么討人喜歡,他利用組織給他的權(quán)力,對知青們的報考橫加阻撓,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陳瓊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輕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無情。然而我更愿意相信,這并不是他的錯,從頭至尾,老遲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們都在感慨,恢復高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這并不包括老遲。老遲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這個冰天雪地的農(nóng)場中,他埋藏著老遲對這個國家的深沉熱愛,他承載了老遲默默耕耘的青春歲月。當知青們金榜題名,載譽返鄉(xiāng),也許只有老遲留守這片土地,就好像一個執(zhí)著的父親,為孩子們的成長而欣慰,不舍的還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業(yè)。
他執(zhí)著于自己的信仰,執(zhí)著于國家的事業(yè),任勞任怨,不計得失。他信任潘志友,為了他的前途和農(nóng)場的未來,他不惜破壞潘陳兩人的感情,對大家的報考百般阻撓,也是懷著一顆樸素的事業(yè)心,“都走了,誰來建設(shè)農(nóng)場?”且不提是否耽誤來他們的前程,這種一股勁扎進事業(yè)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個年代。
況且,得不到上學機會,也許會耽誤一些年輕人,但誰又能說在祖國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獻一生始終耽誤呢?除了老遲,令人動容的還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無悔的考生們,肯犧牲自己一輩子扎在農(nóng)場的他,更有理由贏得我們的尊重。
在老遲和潘志友身上,我們找到的是業(yè)已稀缺的一種精神,那種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那種舍己為國的犧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高考1977》也引發(fā)了一些人對高考制度的新一輪討論。
現(xiàn)行高考制度的種種弊端在今日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逐漸顯露出來,無論學生、家長還是老師,抑或是所謂的教育專家,挨得上的挨不上的都來插一句嘴,“高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國足球”的歷史地位之勢……無論爭議幾多,然則高考在當下仍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最不壞”的選拔人才的制度,而用高考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來質(zhì)疑甚至否定恢復高考的歷史意義,其不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
7.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價值-渴望-愛情
前幾天我去電影院看了《高考1977》這個電影。看了之后,感動頗多。
那個年代,想讀書是多么的困難,不讀書就只能永遠留在農(nóng)村種地,無法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無法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識分子,落魄到那個地步,真的很可憐,這也是十年內(nèi)亂帶來的惡果之一。幸好鄧小平同志積極提出恢復高考,那些想讀書的青年人才有機會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劇中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就是當他們得知可以參加高考之后那種激動,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我們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卻沒有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上學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談到高考更是怨聲載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你也許會喜歡高考。雖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適合我們國家的選拔制度。試想一下,如果現(xiàn)在還是當年那種的推薦制度,上大學要靠政治背景,我們現(xiàn)在多少人還能上得了大學了?所以,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要珍惜現(xiàn)在的機會,好好利用大學里面的資源,盡可能的去多學習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奠定好基礎(chǔ)。
電影里面的愛情也讓我思考了很多。陳瓊愿意等,但是現(xiàn)實很殘酷,每個人都要面對,他們面對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保守觀點,F(xiàn)實社會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想要找到電影中那個年代純真的愛情,真的太難了。
最后要說的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出場。孫海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感動了很久很久。周顯欣,很漂亮,對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這種新演員,希望可以走的更遠啊。
希望以后這種組織看立志電影的活動可以更多,更好,讓我們大學生活可以豐富些,讓我們思想可以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膚淺了。
8.高考1977觀后感:“非典型”的主旋律電影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電影,為建國6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獻映。該片以1977年,改革開放的總設(shè)計師“鄧小平”宣布恢復高考為大背景,講述了東北某農(nóng)場三分場,一群來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不堪農(nóng)場生活,苦苦期待改變“知識青年”命運的高考到來,且積極爭取高考的故事。
本以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電影,沒想到拍得如此真實生動。那是一群真率淳樸的青年,歡呼著興奮地觀看小平講話的黑白場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們的夢想與熱情。孫海英飾演的老遲簡直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一個擰巴又可愛的老廠長,比王學兵和周顯欣還要出彩。強子、阿三等等幾個新人演員也將人物刻畫得非常傳神。讓我印象最深的畫面是這群知青們拼盡全力追火車去高考的鏡頭,這也是電影海報的背景。他們一直摔倒,互相攙扶,不斷地有人掉隊。我在想,他們拼命追的不僅是火車,他們追的是希望,他們想要追回那被浪費在深山雪嶺中的,11年的青春。
片尾是那個曾經(jīng)阻止知青們參加高考的老遲,親自開著拖拉機將知青們送進了考場,送進了新時代。最后,老遲拿著話筒宣讀知青的名字和被錄取的學校,那洪亮的聲音在知青曾經(jīng)勞動的農(nóng)場回蕩了好久。
對于主旋律電影,該片內(nèi)容確實拍得非常生動,但我認為也有幾處突兀的地方。我在這部電影里看不到知青受了什么苦,從而偏要逃離那個農(nóng)場不可。他們在夕陽下扛著鋤頭悠哉悠哉,或者是談?wù)剳賽壅務(wù)劺硐耄淳褪情_會時耍耍貧嘴。說實話,我看不到他們的生活有多苦,除了偶爾掠過的凍瘡畫面,導演這方面的鋪陳確實還很不夠。與后面他們瘋了般的追趕火車的場面配合得有點唐突,因為既然生活的這么開心,干嘛還要拼死往外掙扎?其次,陳瓊的父親為了女兒能夠參加高考,而私自刻制假公章欺騙組織,被工作人員識破后,僅僅單憑一句,“要是為了女兒,你敢私刻公章么?”答曰:“敢”,而將此事風平浪靜是無論如何行不通的,要知道那個階級斗爭尚未銷聲匿跡的年代,這樣處理該處有點太過牽強。再次,影片中的那個教授,陳瓊的父親那個角色處理得有點潦草,仿佛小丑似的在觀眾面前晃來晃去,人物刻畫太單薄了。但不管怎樣,該片帶給人的感動是真實的,作為從未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80后,在觀看此片后,已將那個年代,那些知青們的執(zhí)著,深深刻入了記憶最深處,作為給當今年輕人的一種精神救贖吧。
9.高考1977觀后感:90后感想
作為一個90后的孩子,我從來也沒有對父輩的過往有任何深究。在我的意識里,甚至從來就不曾知道有關(guān)1977的任何事情,直到今天我看了這部影片——《高考1977》。
本片故事立足于東北某農(nóng)場三分場一堆來自各地的知青。在那個意義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際,鄧小平的復出,高考制度的變革讓幾乎在苦中作樂的環(huán)境中日益麻木的他們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他們所處的年代和環(huán)境,要想真正走出“鯉魚跳龍門”的一步,甚至僅僅是獲得嘗試的資格都談何容易,志愿報考和單位推薦的顛覆、青春的萌動和農(nóng)場管理者思維的差異、渴望改變命運和家庭成分歷史“斑點”之間的鴻溝……不同的人,圍繞著小小的紅色公章,做著命運的搏擊。強子的絕食、小根寶的意外棄世、陳瓊的反革命父親風波……他們的身上凝縮著“知青”這個特殊類群所承受的歷史苦難。最后,他們終于通過自身的努力而跳出了那個他們一直想要離開的寒冷困苦的黑龍江。
影片圍繞著這群知青展開了一系列的故事。有關(guān)于親情,愛情,友情。這部影片所給我的啟示不僅僅是關(guān)于高考的深思;蛟S還有對于人生的思考。作為一個從小就生活安逸,以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孩,我們所面臨的挫折,苦難更是少之又少。這也導致了我們在面對一些小小的困難時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
究。在我的意識里,甚至從來就不曾知道有關(guān)。
《高考1977》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什么才叫做苦,這種心理與身理的痛苦是我們這群90后的孩子所不能想象的。正是這樣,我們才需要好好的來思考,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與我們的父輩之間的生活有何不同。我們是否該從他們的身上學到點什么,比如節(jié)儉,勤奮。
高考,從來就被我們稱為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在看了電影以后,對于高考我又有了新的感悟。無論最終是不是能考上大學,但知識是必須掌握的。所以我們更應(yīng)該好好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好好學習!
高考1977觀后感:突如其來的歷史性轉(zhuǎn)折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有點名不符實。所謂《高考1977》,主要角色當然應(yīng)該是參加高考的年輕人。但實際上,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個父親。一個是孫海影扮演的農(nóng)場革委會主任老遲,一個是趙有亮扮演的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從性格和氣質(zhì)上說,這兩個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遲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他講組織原則,講黨性,講立場,但有點不通情理,甚至對知青有點粗暴;陳甫德是個知識分子,他充滿父愛,為女兒不惜以身犯險,但卻毫無組織紀律觀念,甚至為了女兒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干部。
當然,老遲最后轉(zhuǎn)變了。從一個鐵石心腸的工農(nóng)干部,變成了一個“肩起命運的閘門,將年輕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親?吹嚼线t親自開著農(nóng)場拖拉機送知青趕考的場景,我腦子里最先浮現(xiàn)出來的就是前面這句魯迅曾經(jīng)講過的話。影片開始,思想僵化的老遲像是飄浮在歷史天空中毫無生命氣息的一粒塵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終于向著人性的光輝敞開了胸懷。相比之下,陳甫德的形象就顯得蒼白了許多,這個肩負著歷史十字架,卻極富自我犧牲的父親形,以一種虎頭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結(jié)尾不知所終。對此我曾不無遺憾地說,這個人物的結(jié)局,不應(yīng)該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號,而應(yīng)該是一記鏗鏘有力、斬釘截鐵的驚嘆號。
與這兩個父親息息相關(guān)的,是那兩枚公章,這是影片中最發(fā)人深省的影像符號。第一枚公章,是永遠別在老遲褲腰上的農(nóng)場革委會的公章。它是組織與權(quán)力的象征。在那個年代,一切個人命運都取決于這枚公章,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飯,每一個與活著相關(guān)的細節(jié)都必須蓋上相當于組織認可的公章。離開了公章,一個人就如同被剝奪了生的權(quán)利。于是,老遲因為擁有公章而成為一個側(cè)身于權(quán)力巔峰的人,對于農(nóng)場知青來說,他不是別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殺大權(quán)的上帝。
而陳甫德這樣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歷史反革命,竟然毫無顧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組織和權(quán)威發(fā)起了挑戰(zhàn)。在當年,這極可能為他帶來殺身之禍。但為了向女兒贖罪,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也許這是出于陳甫德的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種作奸犯科的下三爛,而成為一種為親情自我犧牲的偉大的父愛。
與兩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農(nóng)場中那個整天哇啦哇啦叫喚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個組織權(quán)威的象征,是中國集權(quán)時代話語霸權(quán)的獨特符號。從大喇叭里傳出的是組織權(quán)威的聲音,它可以隨時隨地昂首闊步地闖入每個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響,所有個人空間立刻四分五裂,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也會在組織強大的聲浪中土崩瓦解。
了望塔也以另一種方式喻示著組織的無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種上帝的視線,將每個人的生活一覽無余。對知青而言,大喇叭和了望塔是某種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而對老遲來講,卻是他行使權(quán)力、塑造威嚴的權(quán)杖,他可以在麥克風前為所欲為,用自己的聲音籠罩著整個農(nóng)場。影片就是從這樣一種角度,揭示出那個年代個人與體制的緊張而又微妙關(guān)系。
與兩個父親比較起來。影片對知青群像的刻畫又要顯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這個知青群像里仍有一個最后死于非命的小根寶,帶給人一種深刻的觸動。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種最為絕望的生存狀態(tài)。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拋開書本鬧革命,與真正的老三屆相比,他們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動蕩耗費殆盡,一俟高考恢復,命運的大門洞開之際,他們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走不動了。機會來了,可他們卻無力抓住。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讓自己與那個黑暗的時代一起永遠地沉淪下去。
與小根 寶的悲劇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則更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種理想主義情懷。事實上在當年的知青當中,像潘志友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為了自己曾經(jīng)許下的諾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但是歷史卻跟這群熱血青年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當社會現(xiàn)實面對突如其來的歷史性轉(zhuǎn)折的時候,他過去許下的諾言立刻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個時候,是繼續(xù)堅守自己的承諾,還是順應(yīng)歷史的大潮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這個兩難問題是他們在那樣一個歷史關(guān)頭所遭遇的最為嚴峻的挑戰(zhàn)。留下還是離開?是遵守自己對老遲的承諾,還是以毀約為代價來換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農(nóng)場。對于這種選擇,也許有人覺得他不太識時務(wù),也許有人覺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動?墒,他畢竟堅守了自己的信仰,餞行了自己的承諾。你盡可以說他是一個荒唐時代的犧牲品,但至少與今天大量擅長見風使舵的聰明人相比,他們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為健康許多。
10.高考1977觀后感:愛拼才會贏
“高考1977”是最近熱播的一部電影,乍一看電影名字,以為是一部為經(jīng)歷過那場重大變革的人而準備的電影,但在觀看過影片后,才發(fā)現(xiàn)他也是和我們這樣的年輕人看。
影片講述了一群因上山下鄉(xiāng)而被耽誤了11年學習的知青在1977年鄧小平復出后,經(jīng)歷了恢復高考這一重大變革使他們?nèi)计鹆艘丶亦l(xiāng),要有美好生活的希望。體現(xiàn)了那時候知青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對學習的熱情。
“高考1977”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勵志電影,那些知青們?yōu)榱四軌蚋呖疾⑶彝ㄟ^它而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也感染了劇場里的所有人。劇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為了追上火車發(fā)瘋般的追趕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們追得不知是火車啊,更是夢想,更是未來,而我們現(xiàn)在這一代人生活條件好了,教育設(shè)施好了,但是我們對學習的熱情卻漸漸的缺少了。呢種為了理想而發(fā)奮打拼的精神不正是我們卻發(fā)的嗎?無論在什么時候,這份對學習的熱情都不能少!
這次期中考試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復習是不夠認真,不夠?qū)W,不夠有拼勁!看了電影之后,我著實受到了教育,我決定學習呢些知青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向著理想進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