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 > 一冊

正反解讀高中課文系列——雨巷

[移動版] 作者:505565700

《雨巷》

【課文故事】

我用殘損的手掌

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發(fā)宣傳抗戰(zhàn)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我用殘損的手掌》就作于那個時候。   

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歌。“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在敵人的黑牢里,詩人由“殘損的手掌”展開想像,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廣大的土地”象征祖國,“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表明了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燼”“血”“泥”是對淪陷區(qū)凄涼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祖國的土地也支離破碎,詩人與祖國有著共同的命運。

【課文正解】

在雨巷里飄溢的那些意象

戴望舒的《雨巷》用舒緩、低沉而又優(yōu)美的旋律和節(jié)奏,給我們演繹出了天籟般的音律,是那樣的綿長而魅惑;同時,他又用優(yōu)美、凄婉的諸多意象,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白墻黑瓦、曲折悠長、梅雨淅瀝的江南小巷圖,是那樣的朦朧而幽怨、芬芳而淡雅。因此,讀著他的《雨巷》,就如同走進一條通往心靈之門的寂寥雨巷,既能聆聽到彳亍前行的足音,又能聞到丁香飄過的馥馥芳香。

《雨巷》是詩人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的寫照,是詩人迷惘情緒和朦朧希望的交融。因此,全詩就是詩人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詠嘆調(diào)。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在那條寂寥而悠長的雨巷中,于是,這條雨巷也就成了詩人承載痛苦、失落、迷惘、期待、憂傷、彷徨、再期待的情感圣地,成了他內(nèi)心深處難以抹去的意象。

在這寂寥的雨巷,他打著油紙傘孑然前行,一個細(xì)雨滴答在油紙傘上的冷漠、凄清、迷離的意境,帶給了這個風(fēng)雨中獨立消魂的人兒以復(fù)古、懷舊、神秘、迷蒙的情愫,因此說,這冷雨,這油紙傘,成了他情感的助催器,讓他陡然間滋生了一種希望,希望能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而這通往心靈之門的幽深雨巷、神秘的油紙傘、蒙蒙的細(xì)雨,無疑為他營造了一個天設(shè)地造的朦朧意境,于是,期待中的故事終于發(fā)生了,一個有丁香一樣高潔的姑娘,帶著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飄然而至;一個有著丁香一樣哀怨彷徨的姑娘,帶著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無奈又飄然離去,消失在頹圮的籬墻。

這確實是令人意料不到的,他苦悶的心靈才剛剛得到一絲的慰藉,這個有著丁香一樣美麗姿態(tài)和顏色,具有高潔而芬芳的姑娘卻帶著美麗、高潔、冷艷、愁怨和哀婉情愫,如仙女般飄然而過,僅留給他新的失落與新的期待。

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雨巷》之所以膾炙人口,戴望舒之所以被人贊譽為“雨巷詩人”;“雨巷”之所以成了迷惘與幽怨的代名詞,“丁香姑娘”之所以成了冷艷、哀婉、希望的化身,都是因作者巧妙地將法國象征主義手法和中國傳統(tǒng)詩歌意象進行了完美的結(jié)合。

恍然大悟中,我們自然有了一種醍醐灌頂般的感覺,原來在這條通往心靈之門的迷夢般的“雨巷”里,我們既可把“丁香姑娘”看作是詩人理想愛人的化身,也可把她看成是詩人理想的象征;我們既可把“雨巷”看作是現(xiàn)實生活中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一條小巷,也可把它看作是詩人所處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象征;我們既可把“雨巷”中兩個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看作是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的再現(xiàn),也可把它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這一精神歷程的象征;我們既可把雨巷中“頹圮的籬墻”看作是愛情的失敗,也可把它看作是理想破滅的象征;我們既可把詩人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感情看作是詩人對愛情失敗的詠嘆,也可把它看作是詩人對于理想破滅的悲悼。

查看更多雨巷 戴望舒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