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首頁 漢語知識 文言專題 現代文閱讀 小學語文 初中語文 高中語文 同步作文 教育資源
會員中心 成語查詢 Rss訂閱華語網Rss 2.0
 華語網 > 高中語文 > 高考指導 > 正文
2011高考語文突破專題——現代詩歌、戲劇閱讀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轉載

2011高考語文突破專題27:現代詩歌、戲劇閱讀

考綱考點解析

【考綱解讀】

同“小說閱讀”部分。

【考點透析】

一、詩歌閱讀

詩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和著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節(jié)奏和韻律,一般分行排列。詩歌的欣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把握旨趣,領會情感美

詩的第一要素是感情,無情即無詩。鑒賞詩歌必須首先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詩人的抒情基調和情感旨趣。

1.知人論世,找準情感突破口。欣賞任何一首詩歌,總要對它的作者和它所誕生的時代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否則,我們的欣賞就是盲目的。以香草、美人比喻理想中的事物,古已有之,郭沫若借鑒這種傳統(tǒng)技法,把祖國比作“年輕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爐中煤”,借以吐露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形象呢?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我們便會一目了然。艾青正是因為一次被捕、一場大雪,想到了身世凄涼的大堰河,從而引起了對她的懷念、追憶乃至歌頌,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鑒賞詩歌,找準了情感突破口,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就會更便捷,對情感美的領會就會更深刻。

2.避實就虛,咀嚼詩歌真味。以實寫虛,化抽象為形象,這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高超本領;避實就虛,反復咀嚼又是我們領會情感美的巧妙途徑。閱讀鑒賞時,我們就得用詩意的眼光避實就虛,慢慢咀嚼出詩歌的真味。

3.由表及里,品讀形象寓意。閱讀和鑒賞詩歌時,我們要學會品讀形象的寓意,由表及里,探測詩人物化的情緒,領會詩歌的旨趣。

(二)、展開想像、感受形象美

高爾基說得好:“在詩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詩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痹姼柚械男蜗蠓譃槭闱橹魅斯男蜗、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1.調動積累,張開想像的翅膀。

想像不僅對于詩人的創(chuàng)造是一種必要,對于讀者的欣賞也是一種必要?梢哉J為,詩人通過想像創(chuàng)造出詩的形象,讀者通過想像再現詩人創(chuàng)造的形象。

2.體察物象,剖析寓意。

中國歷代的詩人總是在大自然中努力尋求屬于自己的新鮮活潑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心志,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的事物形象。艾青筆下的那一塊“礁石”,臧克家筆下的那一匹“老馬”,都以其生動感人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賞者要學會聯想,由表及里地剖析,在體察外在形象特征的基礎上把握形象的寓意,從而領會形象的意蘊美。

 (三)、物意契合,賞析意境美

賞析詩歌的意境美是為了更好地把握詩的綜合美感,即它的情理交融的思想內容之美,形神結合的藝術表現之美。

1.抓住意象,發(fā)揮想像,由形象悟情感。

閱讀詩歌時要抓住具體的意象,充分發(fā)揮聯想和想像,去領悟和品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我們只要抓住詩中意象深入玩味,并調動聯想和想像,就會進入詩人為我們營造的韻味濃厚、意蘊深廣的神話境界,心中的美感就會與詩人的思想脈搏一起躍動。

2.透析形神,體悟情理,由具體到抽象。

詩的意境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zhèn)涞乃囆g境界。意境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諧統(tǒng)一。發(fā)掘具體的形神中蘊涵的抽象的情理,就能品味出這首詩深邃而綿遠、空靈而新穎的意境美。

3.品味情境,觀照情感,于客體察主體。

意境作為形象思維的特殊表現,詩人在寫“境”的同時,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諸種感情,注入了他的思想及其對“境”的褒貶態(tài)度,正像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我們鑒賞詩歌就不僅要品味其情境,更要觀照詩人的情感,在客體的形象中體察詩人的主觀世界。

(四)、咀嚼涵泳,品味語言美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優(yōu)秀的詩人善于熟練地運用詩的語言來表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人們復雜微妙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fā)欣賞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馳的想像。

1.熟悉節(jié)奏韻律,體會語言的音樂美。

詩的語言要在朗誦時順口流暢,欣賞時悅耳動聽,要富有抑揚頓挫、起伏迭宕的韻律美和流暢回環(huán)的音樂感。作為鑒賞者也要從詩歌的音韻與節(jié)奏中,體會出其中的音樂美。我國以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一大批現代詩人,很重視詩歌的音樂美,他們的詩歌行數、字數整整齊齊,停頓、韻腳斬截自然,遣詞造句繪聲繪色。欣賞詩歌時我們反復誦讀,熟悉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就會領悟詩歌語言體現的音樂美。

2.推敲煉字技巧,賞析語言雋永美。

詩是精煉的語言,一句話乃至一個字,里面蘊藏著深厚的旨趣,所以詩家以一字稱工,刻意錘煉,以求其精深。對詩歌的煉字進行推敲,從而品味語言的雋永美,是鑒賞詩歌語言的又一途徑。

3.考查修辭手法,領會語言形象美。

詩歌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常常借助于多種修辭手法,常見的如比喻、擬人、反復、排比、對偶等等。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排比、反復的運用,不僅使語言形式整齊有致、朗朗上口,也強化了詩段的整體內容,有利于聯想的順利展開,給人形象生動之美感。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呼告、比喻、通感等的運用,使語言產生音韻美的同時,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真切地表現出了詩人激動不已、起伏翻涌的情緒。

(五)、解析透視,品評章法美

一首好的詩歌,不但在內容上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形式上也同樣具有美的魅力,而詩歌的章法之美更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

1.理清層次,扣住內容,品析構思的精妙之處。

構思的內容是相當復雜的,它包括確定主題、選擇素材、提煉詩意、選用詩體,甚至包括形象怎樣描寫、氣氛怎樣渲染、情景如何交融、虛實如何轉化、顯隱怎樣結合、起承轉合怎樣安排等一系列問題。在鑒賞過程中,我們可以抓住線索、把握基調,從詩歌的層次、內容切入,品析構思的精妙之處,從而領會詩歌的章法美。

2.整體觀照,對比閱讀,把握風格的獨特之處。

一個詩人在藝術上成熟與否往往以其有無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為標志。在鑒賞詩歌時,我們就要學會整體觀照全詩,通過對比閱讀等方式,把握詩歌風格的獨特之處,從而品出詩歌的章法美。在詩歌的鑒賞品評中,還可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加深對詩歌風格的理解,將不同詩人的同一題材的詩歌進行比較,或將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等等,在比較異同之中詩歌風格自然呈現。

二、戲劇閱讀

戲劇是一種綜合運用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舞臺藝術。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戲劇”實指劇本,劇本是整個戲劇演出的基礎,它具有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在一定時空限度內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第二,強烈而富有表現力的戲劇沖突;第三,人物語言的動作化與個性化。戲劇的鑒賞思路如下:

(一).理清人物關系,把握矛盾沖突。

劇情的結構一般可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有時還有序幕和尾聲。人物的性格在戲劇沖突中得到充分地揭示。從戲劇沖突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性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糾葛,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是什么性質的、表達了什么樣的主題。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立場、觀點、思想感情等的不同本來就存在著矛盾沖突。戲劇中的矛盾沖突就是諸如此類的矛盾沖突中提煉出來的,但是它更集中、更尖銳。要想把握戲劇的矛盾沖突,更深刻地認識作品的思想內涵,必須先理清人物關系。

典例分析:《雷雨》中有周樸園與魯侍萍的矛盾、周樸園與魯大海的矛盾、魯大海與周萍的矛盾、魯侍萍與周萍的矛盾等,這些矛盾沖突構成了復雜的戲劇沖突。在周、魯兩家八個人物之間存在著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仆之間的多種關系,這些關系層次交叉,互相牽連,產生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和階級對立。這一悲劇深刻反映了社會的階級剝削、階級壓迫,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階級對立,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罪惡。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以周樸園為代表的資本家與以魯侍萍為代表的下層勞動人民,資本家與工人的階級沖突是最本質的沖突。這個矛盾的存在、發(fā)展,決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

《茶》第二幕出場人物三十多人,但并非以一個人為中心,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說自己的話,他們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具體的、針鋒相對的沖突,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的關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民與時代的沖突。

(二).品味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

戲劇語言是構成劇本的基礎。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但舞臺說明同人物語言相比,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戲劇的人物語言也叫臺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動作的外觀。鑒賞劇本,品味人物語言至關重要。戲劇人物語言的主要特點有:高度個性化;豐富的潛臺詞;富于動作性。
    (1)品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個性化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符合并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說什么話;聽其聲則知其人。個性化語言,能夠準確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刻畫人物達到合理性、真實性的重要手段。例如《茶館》第一幕開始的一段對話。這段對話,每個人只是三言兩語,但卻各有特色,顯示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松二爺的話平穩(wěn)、周詳,顯示出他的軟弱、膽小怕事;常四爺的話硬朗、倔強,顯示出他的剛強、正直不屈;二德子的話兇狠、難聽,顯示出他的霸道、蠻橫無理。
    典例分析:《竇娥冤》中,在押赴刑場上,竇娥要求劊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這一細節(jié)對塑造竇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倘秀才】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后偃。我竇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劊子云] 你有甚么話說? 
   [正旦唱] 前街里去心懷恨,后街里去死無冤,休推辭路遠。
   [劊子云] 你適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 
    [正旦唱] 怕則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見。 
    [劊子云] 你的性命也顧不得,怕他見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呵, 
    [唱] 枉將他氣殺也么哥,枉將他氣殺也么哥。告哥哥,臨危好與人行方便。
    分析:高明的戲劇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細節(jié)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v觀全劇,作者在刻畫竇娥反抗性格的同時,也注意逐一展現人物性格中溫順善良的另一側面。這折戲中寫她赴刑場時,求劊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細節(jié),可見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竇娥想到的還是如何不使年邁孤寂的婆婆傷心。劇作家越是刻畫她的善良,就越發(fā)顯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爭也就越令人同情。因此,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其豐滿動人,使劇作對封建社會的批判也更為有力。

(2)品味富有動作性的人物語言。動作性,有時表現為人物之間的動作沖突,如周萍打魯大海;有時表現為人物內心的活動。如魯侍萍看見周萍打魯大海后那種痛苦的心理等等。也就是說,動作性包括外部動作,也包括內部動作,即內心活動。我們常常說“言為心聲”,語言是人的內在感情的一種外在表現形態(tài)。從這個角度說,人物語言的動作性主要指人物的內心動作。這種顯示動作性的語言,從人物的內心發(fā)出,能夠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例如《雷雨》第二幕,當周樸園說死去的侍萍和周家“有點親戚”關系時,有下邊一段對話:

魯侍萍:親戚?

周樸園:嗯,——我們想把她的墳墓修一修。
魯侍萍:哦,——那用不著了。

這一“嗯”一“哦”,語言很簡單,但發(fā)自人物的內心,揭示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表現了這兩個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態(tài)。

(3)品味人物語言中蘊含的豐富的潛臺詞。所謂潛臺詞,也就是話語字面意義以外的深層意義,也稱為言外之意。好的臺詞總是以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給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間。

典例分析:《雷雨》中,魯侍萍“你是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這句臺詞中有什么變化?這樣的變化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理?
    魯大海 (掙扎) 放開我,你們這一群強盜!
    周  萍 (向外人們)把他拉下去!
    魯侍萍 (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ㄗ咧林芷济媲埃┠闶瞧迹瓚{,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分析:這里魯侍萍的語言,有言外之意,有未盡之言。這里三個“ píng”字,各有其含義,“萍”是母親的呼喚,親情的體現,其含義是:你是我的親兒子,大海的親哥哥,你不能打自己的同胞兄弟啊……但這時侍萍很快意識到,周萍的地位、周萍所受到的教育,不容周萍承認這樣地位低下的母親,不能說破他們的骨肉關系,也分明感受到了階級對立的尖銳,于是抑制住痛苦感情,用諧音字“憑”來掩飾。充分表達了魯侍萍當時痛苦、失望和憤恨的愛憎交織的復雜思想感情。

(4).細讀舞臺說明,了解戲劇劇情。
典例分析:《雷雨》開頭一段“舞臺說明”的作用是什么?
〔午飯后,天氣很陰沉,更郁熱,潮濕的空氣,低壓著在屋內的人,使人成為煩躁的了。
〔樸園點著一只呂宋煙,看見桌上的雨衣。周樸園:(點著一支呂宋煙,看見桌上的雨衣,向魯媽)這是太太找出來的雨衣么?
  魯侍萍:(看著他)大概是的。
  周樸園:不對,不對,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舊雨衣,你回頭跟太太說。

分析:這段“舞臺說明”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舞臺氣氛。這種氣氛同劇情緊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煩躁、郁悶不安的情緒,預示著一場雷雨的到來。不僅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務,而且感染了讀者或觀眾,也隨之產生一種壓抑感。這一點跟小說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是相同的。

【粵考趨勢】

   和全國高考一樣,廣東省高考考查新詩

[1] [2] [3] 下一頁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505565700    責任編輯:Gaoge 
相 關 文 章
沒有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