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說明:《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共計22000字,僅供本站會員參考,游客必須注冊認證后才能閱讀。

查看《荊軻刺秦王》資料集

" />

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案 > 教育資源 > 高一教案

《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移動版] 佚名

 

荊軻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強秦,刺殺秦王,其中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無可否認的,直到臨死他還念念不忘:“必得約契以報太子。”然而,能否把荊軻刺秦王的行動的意義都局限于此呢?當然不能。太子丹初見荊軻時,是希望荊軻為挽救燕國之將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荊軻當時的回答是:“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边@說明荊軻主要是想報效燕國的。后來荊軻激勵樊于期自刎獻首時說,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也說明荊軻主要還是從國事來考慮的。因此,在荊軻刺秦王的行動中雖然有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還是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以至于六國的危亡。也可以這樣說,荊軻報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礎上的,或者說,報答太子是通過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來實現(xiàn)的。而這樣的行動有其正義性,所以,荊軻這個人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感佩,所稱頌。因而,將荊軻報答太子的思想與反抗暴秦挽救燕國的愿望割裂起來分析問題以至于否定荊軻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觀的。

三、有人認為:荊軻勸樊于期自殺過于殘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荊軻赴秦刺殺秦王就必須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關鍵。所以,激勵樊于期自殺獻首實屬為刺秦王之舉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對于樊來說,燕國若亡,不但無法為“父母宗族”報仇,連自己也無處棲身了。因而,想茍且偷生已無出路,而獻出生命可就大義,很顯然,這對于樊將軍而言也并非絕對不良之計。再者,荊軻的行動并無絲毫自私的的成分——“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更何況他自己也將“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因此,荊軻之舉無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荊軻的深謀遠慮,精明多智。

總之,荊軻這一人物不僅義薄云天,視死如歸,而且能深謀遠慮,機智沉著,堪稱豪俠!

“荊軻刺秦”的現(xiàn)代解讀及其他

柳宗元譴責荊軻

燕秦不兩立,太子已為虞。

千金奉短計,匕首荊卿趨。

窮年徇所欲,兵勢且見屠。

微言激幽憤,怒目辭燕都。

朔風動易水,揮爵前長驅。

函首致宿怨,獻田開版圖。

炯然耀電光,掌握罔匹夫。

造端何其銳,臨事竟趑趄。

長虹吐白日,倉促反受誅。

按劍赫憑怒,風雷助號呼。

慈父斷子首,狂走無容軀。

夷城芟七族,臺觀皆焚污。

始期憂患弭,卒動災禍樞。

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

世傳故多謬,太史征無且。

陶淵明詠荊軻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在中國民間流傳極廣、家喻戶曉的故事!耙磺袣v史都是當代史”,用今人的眼光看去看,荊軻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職業(yè)殺手,說不定還可以被扣上“恐怖主義”的罪名呢。依筆者看來,燕太子丹雇傭荊軻去刺殺秦王,以為刺殺了秦王就可以阻攔住秦軍的西進步伐,真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一種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決不了當年的政治問題,事實上燕國很快就滅亡了,這是不是與荊軻刺秦失敗不無關系呢?

筆者不禁想起了中學時語文課堂上的“荊軻刺秦”教學,語文教師其實根本不會考慮得如此之詳密,也管不了那么多,基本上一致的看法是贊揚荊軻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革命”大無畏精神。其實這種行為在任何時代背景下,雖然常常表現(xiàn)為軟弱者的無奈行為,但是往往卻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有時可能會把問題弄的更糟糕。歷史上這樣的例子簡直是不勝枚舉。當年毛澤東等中國共產(chǎn)黨要人去重慶同蔣介石國民政府會談,期間國民政府就曾有暗殺毛澤東的陰謀,不知何故,最后不了了之了。做一個最壞的假設其實也不為過:即使毛澤東等要人遭遇不測,這能從根本上挽救國民黨在全國的頹勢嗎?顯然不能。中東今天的動亂局勢,以色列與美國顯然應該負有主要責任,但是阿富汗拉丹集團策劃的撞樓行為,現(xiàn)在看來也沒有實現(xiàn)他們的既“險惡”又“善意”的目的,所以這種方法絕對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話題扯遠了,諒解!由于國人歷來有一種同情弱者的心理,再加上對秦始皇其人印象不好,只知道他焚書坑儒,搞文化專制,“壓迫知識分子”,修長城累死千萬老百姓,再和孟姜女尋丈夫不成,于是悲痛萬分而哭倒長城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罪過就更大了,于是《荊軻刺秦王》的歷史劇也應運而生了。大導演陳凱歌拍攝的一部《荊軻刺秦王》,鏗鏗烈烈,催人淚下。于是大街小巷的人都知道荊軻是一個英雄,渾身充滿著堅持已見的義無返顧的決絕,即使毀滅自身也不損大義的正氣,并以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慷慨高歌傳誦千古,而往往不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去評判秦始皇的歷史功過。

由此出發(fā),撇開學術上的對“歷史學”分類不談,筆者認為歷史學其實還可以分成民間的歷史學與學院的歷史學兩種,區(qū)別往往在于前者側重于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價和分析,而后者往往側重于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和做出判斷。在學院的歷史與民間的歷史的較量上,學院式的歷史往往“勢力范圍”很小,再加上現(xiàn)在的歷史。ㄓ绕涫菓蛘f的歷史劇的泛濫)盛行,學院式的歷史就顯得更加軟弱。我們的語文教科書和語文課堂教學,對荊軻的態(tài)度,很明顯持的是同情和贊揚的態(tài)度,無疑又是民間史學的反映。不管是否受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學生對荊軻刺秦的態(tài)度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正是我們歷史教育所要正視的艱巨問題。

問題在于,學院式的歷史評價在這一點上往往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荊軻刺秦發(fā)生摩擦。如何綜合不同學科的分析方法,實事求是評價荊軻及他的“刺秦”行為,當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目前的課程改革基本上表現(xiàn)為學科課程的“單兵作戰(zhàn)”,加上我們的課程改革專家對不同學科課程本身所蘊涵的可能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價值觀部分關注不夠,于是這樣一個綜合性強的研究課題一直被“束之高閣”。

讓人欽佩的是,唐朝著名詩人柳宗元的觀點給人的是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他果斷指出,在策略和手段上荊軻乃是一個并不高明的刺客,還明確指出這種個人恐怖行為乃是一種“短計”,是目光短淺的表現(xiàn),毫無可取之處;為了收買殺手,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代價雖然不是燕子丹所要考慮的,但是能否換回理想的結果,燕子丹似乎考慮的很少。

筆者認為,柳宗元這樣說是有充足的根據(jù)的,按照《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的記載,燕太子丹為收買荊軻花費的本錢非常大,而終于以失敗告終。所以柳宗元對荊軻的“刺秦”行為的評價:“勇且愚”是很有分量的。

但是荊軻決不是一個我們所想象的普通簡單的“恐怖主義分子”,更不是一個寄人籬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記·刺客列傳》,似乎很難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確為一個殺手,但是卻與聶政這樣目不識丁只憑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特別“好讀書擊劍”,稱其為知識分子也不無道理。于是在那個分裂割據(jù)戰(zhàn)爭迭起的年代,荊軻的出現(xiàn),實為罕見和奇缺,遺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荊軻未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人們就更對其懷有無限的同情和哀憐。

從司馬遷為荊軻立傳以后,歷代的文人騷客無不抒發(fā)類似“詠荊軻”的詩歌。以表示對中國歷史上這位著名俠客的景仰之情。遺憾的是像柳宗元這樣大膽果斷,不落窠臼地否定荊軻的詩歌還是很少。常見的總是肯定荊軻義無返顧的“刺秦”壯舉,借以表達詩人對秦王朝暴政的抗議,陶淵明的《詠荊軻》就是其中很有代表的一首。詩人可以只管表達自己的某一意圖:借對古代人物的熱烈歌頌或深摯同情,抒發(fā)自己的滿腔悲憤,寄托自己堅強不屈的意志。于是突出歷史上的某一方面而不及其余,那是文人騷客的職業(yè)權利,可是在我看來,這并不屬于對歷史的解讀,而是僅局限在文學層面上的解讀。這種推理是有歷史根據(jù)的:陶淵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均作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長史,但到陶淵明出生時,家道已衰落。但是,他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腐敗,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政治抱負。另外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必須注意:荊軻刺秦在前,秦始皇的暴政在后,我們不能因為憎恨秦始皇的暴政,就懷著“復仇”的心理而肯定荊軻刺秦的合理性以及正義性。

這里很自然就產(chǎn)生了如下的矛盾:語文教育和歷史教育兩種學問體系下,兩種由于從不同角度和立場分析而使學生獲得的解讀的教育效果相差太遠,甚至有尖銳的沖突。這是不是反映了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尚存在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卻依然還在起著破壞作用的弊端,但是尚無人感覺到?無論是從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還是《歷史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角度來看,荊軻“刺秦”對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到底能產(chǎn)生什么積極的作用,我們往往太過于樂觀了。我一直做這樣的思考:我們怎么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背景而一味地去稱頌荊軻的大無畏的勇氣和“革命的樂觀主義”呢?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一個亂世的社會里,毫無原則的使用武力,會使得動蕩的局勢更加混亂。在一個盛世里,那純粹就是非常討厭的東西。俠客在明、清以后,逐漸消失。而到了近代隨著熱武器的普及,那種生活就更加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武俠文化在制度和法律不完善的時代,大有市場,但根據(jù)時代和科學的進步,卻只有消失的一種出路。這種見解是很深刻的,很值得今天的我們去思考。

簡言之,我覺得柳詩與我們今天的理解更靠近些,柳宗元對“荊軻刺秦”的歷史解讀,根本上符合我們今天基礎教育課程目標改革的趨勢。其實筆者也深知,如上之思考,還不成熟,極易引起爭論,但還是敢于拿出來,權當拋磚引玉吧!并誠懇企盼大家的討論、批評和指正。

詞語解釋庫

荊軻:戰(zhàn)國末期刺客。衛(wèi)國人,游歷燕國,燕人稱為荊卿。后為燕太子丹尊為上卿。

秦王:即后來的秦始皇。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荊軻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略:侵略,侵占。

易水:在現(xiàn)在河北省西部,發(fā)源于易縣,在定興縣匯入南拒馬河。

長侍:長久侍奉。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微,無。謁,請求。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現(xiàn)在空手而去,沒有什么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 近秦王。

樊將軍: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國將領,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