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育資源 > 教學課件

腰鼓老人高向成

[移動版] 劉雪濤 溫藏靈 曹潔瓊

腰鼓老人高向成

安塞腰鼓名動天下,被譽為“中華鼓王”。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這個陜北黃土高原上的“腰鼓之鄉(xiāng)”,全縣17萬人口中,就有近五分之一的人都會打腰鼓。真武洞鎮(zhèn)曹莊70歲的老人高向成更是聲名卓著,這不僅因為他是當?shù)啬挲g最長、資歷最老的“踢鼓子”(陜北指男鼓手),更因為他見證了安塞腰鼓文化近幾十年來的發(fā)展歷史。

驅(qū)車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兩旁滿山的青翠猶如綠色的織錦。從兩山交錯的溝岔里流出的延河的西岸,是一字排開的三間土窯,這就是老人的家。老人已年滿七十,須發(fā)斑白,牙齒稀疏,瘦瘦高高的身材,一張清癯的、寫滿滄桑的臉上透著慈藹可親的微笑。四世同堂的他,身邊總圍著一群可愛的孩子,生活得倒也其樂融融。

一提到腰鼓,老人興致高漲,用濃郁的陜北方言和記者興致勃勃地聊了起來。

歲月艱辛 對腰鼓的熱愛始終如一

打小時候起,高向成就對腰鼓情有獨鐘,每次村里有腰鼓表演,他都會跟著大人邊看邊學。由于家境貧寒,8歲時他就不得不挑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但他仍然放不下心愛的腰鼓,便拜村里一位老人為師學打腰鼓。除了種地,他那時惟一的樂趣就是打腰鼓。每天天不亮,他就挎上腰鼓,跑到后山坡,找個空曠的山頭開始練習師傅教給他的絕技。早起的曹莊人幾乎天天都能看到后山上,一個弱小但輕靈的身影,伴隨著激昂的鼓點舞動。下午耕種回來,他顧不得一天的疲累,又去練習。無論刮風下雨,他始終堅持不懈。時光荏苒,高向成練就了一副讓人羨慕的好身手。

那時的陜北戰(zhàn)亂連年,災荒不斷,在耕作之余高向成都會和村里、附近的后生們,挎起腰鼓,把心中的激憤和希望化作一段段鼓曲。

在打倒一切的“文革”期間,高向成和很多人一樣,被迫放棄了打腰鼓,但這依舊割不斷他對腰鼓的熱愛。他說:“雖然是非常時期,但隔段時間,我都會在自家的小窯里,拿出小花鼓,輕輕地敲上幾下過過癮。擦擦鼓錘,摸摸紅色的流蘇,心里便踏實多了。”

撥云見日 鼓聲再次響徹高原

改革開放之后,在當?shù)卣闹С窒?安塞腰鼓重新煥發(fā)了生機,腰鼓手的隊伍不斷發(fā)展壯大,高向成也再次挎起了他閑置多年的腰鼓。

在縣里的組織下,專業(yè)腰鼓隊越來越多,并經(jīng)常被邀請外出表演。高向成也成了好幾個腰鼓表演隊的“領(lǐng)軍人”。小小的腰鼓從山溝溝打進了城市,從農(nóng)家小院打到了延安,打出了陜西,打進了北京,進入了人民大會堂,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世界。這些年,老人頻頻外出表演,北京、無錫、南京、香港……都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和鏗鏘的鼓聲。在2000年德國舉辦的“柏林亞太周”文藝晚會上,老人帶領(lǐng)的腰鼓隊以精彩表演贏得了場內(nèi)觀眾的陣陣掌聲。那是老人第一次出國演出。他把安塞的腰鼓帶給了外國朋友,也讓外國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許多國外媒體爭相報道了中國腰鼓和老人的故事。提起那段往事,老人更是特別的興奮和自豪。用他的話說:“我是個普通的中國農(nóng)民,外國人卻那樣尊敬我,很讓人感動啊。因為我們代表的是中國和中國千千萬萬的農(nóng)民!”

寄望未來 愿“腰鼓文化”能永遠年輕

盡管老人已上了年紀,但他總愛去縣體育場看縣里腰鼓隊的排練。老人不服老,他說:“總想看看他們打得怎么樣,和我們那時一不一樣,有時看到高興處還真想小試一把呢!”有時看到年輕人打鼓的姿勢不正確,他就忍不住走上前指點一番。說到此處,老人起身從屋里取出一個用紅綢巾包裹的大盒子,小心翼翼地打開,里面珍藏著一疊厚厚的獎狀和剪報,還有一疊發(fā)黃的舊照片和幾本用高老的相片做封面的雜志。他一本一本地翻開,不時給我們做些講解。一個水晶獎杯是老人最珍愛的東西,那是在2001年的5月由中共中央組織部老干部局、中國老齡協(xié)會、中央電視臺聯(lián)合舉辦的“‘青春常在’《夕陽紅》老年風采電視大賽”中,老人榮獲“個人風采獎”。老人撫摸著獎杯:“這就算是我給后人留下的一個紀念,讓他們記住自己的先人是多么的熱愛腰鼓,也要讓他們把腰鼓的手藝代代傳下去。”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