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代文閱讀 > 議論文閱讀訓練

魯云《培養(yǎng)自己的“靜能量”》初中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追風789
魯云《培養(yǎng)自己的“靜能量”》初中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①云南省勐海縣的賀開茶山上,有幾個做茶的年輕人。茶山聽起來很美好,呆起來可不好受:遠離了都市的繁華,朋友圈就那么幾個人,洗個澡、看個電影、吃頓料理都不太方便。雖說是為了創(chuàng)業(yè),怎么能呆得?有個做茶的年輕人楊景潤這樣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26歲的崔亞蕾說得更簡單:靜下來就好了。

②靜,就是潛下心來,保持安靜。有些年輕人缺乏安靜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頻率,快節(jié)奏的生活,一靜下來就不習慣,覺得無聊。譬如酒和茶,他們更愛酒的熱烈刺激,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還沒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計劃,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這山看著那山高”,職業(yè)規(guī)劃變了又變,跳槽成了家常便飯。有些年輕人想當然以為動比靜好,外向者一定比內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參加酒場聚會,鉆研“成功學”,尋找成功的“終南捷徑”,希望一蹴而就。

③靜的好處很多!洞髮W》里說:“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諸葛亮告誡過我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安靜也是一種“能量”,甚至是一種很強大的“能量”。為了讓自己安靜下來,曾國藩給自己定了“靜坐”的“日課”:每天不管在家還是外出,總要獨坐兩小時。

④安靜是一種能量,安靜的人更自省,做事更專注,收獲也會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帶領林場職工綠化荒山,20余年造林5萬多畝。來訪的記者問他,那么艱苦怎么呆得住?老書記笑答,山上鳥語花香、清風陣陣,也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應該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長的精神考驗,并把它轉化為郁郁蔥蔥的“精神綠洲”吧。

⑤培養(yǎng)“靜能量”,要學會追求安靜。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安靜并非召之即來,要想靜下來,須下一番修煉功夫。讓自己“靜下來”的法子挺多,古人說“唯讀書可以變化氣質”,讀讀書,釣釣魚,下下棋,練練書法,只要有心,無論哪種,久久為功形成習慣,心沉下去,“靜”的境界就升上來了!

⑥培養(yǎng)“靜能量”,還要學會享受安靜,于安靜中汲取養(yǎng)分。當你煩躁不安、百無聊賴時,不妨靜下來,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適合做什么;當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時,不妨靜下來,想想自己做錯了什么,失敗了又如何;當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滿時,不妨靜下來,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養(yǎng)“靜能量”,當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遠的地方“修行”,只要心無旁騖,處處可以歷練,“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培養(yǎng)“靜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氣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陽,自然是朝氣蓬勃的。不過,于艷陽天里多一縷清風,想必不無裨益。

(選自《人民日報》 本文有刪改)

1.下面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由幾個年輕人靜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話題,然后逐層論證,最后提出中心論點:“培養(yǎng)‘靜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氣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說有些年輕人認為外向者一定比內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尋成功的“終南捷徑”。究其原因,是他們的心靜不下來。

C.文章末尾“于艷陽天里多一縷清風,想必不無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強調了“靜能量”對于朝氣蓬勃的青年人的積極意義。

D.作者善于運用事例論證和引用論證等方法說理,事例典型,說理充分,特別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讓讀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2.下面不能證明 第④段中“安靜是 一種能量,安靜的人更自省,做事更專注,收獲也會更大”這個觀點的一項是()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劍”,克服浮躁,保持安靜,終能有所收獲。

B.達摩面壁,靜坐九年,影嵌入壁,終悟得大道,開少林寺一脈,傳之千年而不衰。

*C.李時珍翻山越嶺,遍嘗百草,歷時27年,終于完成醫(yī)學巨著《本草綱目》。

D.“定能生智,靜能生慧”。沉下心來做一件事,心無雜念、持久專注,定會贏得喝彩。

3.第⑤段中“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含義是什么?聯系全文,談談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靜能量”?

參考答案:

1A

2C

3含義:一個人想追求安靜,受外界許多因素的影響,不是想安靜就能安靜的。途徑:(1)要學會追求安靜:(2)要學會享受安靜;(3)要心無旁騖,處處歷練。

隨機推薦